close








雜誌收藏(2)一卷「自由談」

在我家久未翻動的一堆雜誌裡,我找到了一卷四十二年前出版的「自由談」雜誌合訂本。它是第十七卷合訂本下冊,內裝訂民國五十五(1966)年七月至十二月出版的「自由談」第七期到第十二期六冊。

我沒有找到第十七卷合訂本的上冊,也許買了不知擺在何處,也可能僅只買了下冊。今天翻閱民國五十五年八月「自由談」第十七卷第八期的一篇文章後,確信自己應是為了這篇文章才購買合訂本的。它是第八期第三十五頁徐啟明翻譯的「尼溫與緬甸」,來自緬甸的我,關心老家父母親友的我,怎能不買來看?

這期合訂本更讓我激動的,是第十二期的哀悼「自由談」雜誌創辦人趙君豪先生逝世專輯,有多位新聞文化界人士記述和趙君豪先生的交往以及趙先生致力文化出版事業的眼光與胸襟,也提到「自由談」雜誌的創刊與發展。我沒有蒐集到「自由談」創刊二十週年紀念號(第二十卷第四期,1969年4月出版)及其他專輯,但保存有趙君豪先生逝世紀念專輯,也是值得炫耀的。

「自由談」是民國三十九(1950)年四月創刊,它「停刊於1984年7月,時間長達三十四年又三個月,出刊至35卷7期,總共出版四百餘期,其壽命之長、刊期之多,以及影響文壇之深遠,在台灣文學雜誌之中都是極為少見的…」(顧敏耀{自由談}概述——文訊雜誌2005年10月號),以每一年一卷合訂本,我收藏的第十七卷各期雜誌或許是「自由談」的全盛時期的「代表作」了。

吸引我購買「自由談」第十七卷合訂本下冊的「尼溫與緬甸」這篇文章,是美國新聞周刊中國及東南亞主任羅伯。卡爾。麥克卡布的報導,刊登於紐約時報雜誌。1962年3月2日尼溫發動政變,緬甸落入軍人統治,施行鎖國政策,讓緬甸國家從富裕變成貧窮,自雲端跌落深谷。四十二年之後重讀這篇報導,對照當前緬甸現況,除了佩服作者敏銳的觀察和分析,也為「有耐心的緬甸民族」至今仍得不到解脫悲嘆。

1966年的這篇報導提到,尼溫執政後「想走自己的路」。「他們不想從任何人那裡得到忠告。在預見的將來,他們會繼續這樣搖搖晃晃地走下去。這是一種不愉快的安定……….,」這篇報導最後引述在緬甸流傳的釋迦佛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在釋迦佛某一次的下凡中,他變成了一條魚,有一天,在海中游泛時,他和另一條魚被人用網打起,他的不幸同伴掙扎,而被亂棒敲死。但是釋迦佛觀察到這條船有漏,於是安靜地躺着,瞬息間,風暴突起,漁船沉了,釋迦佛恢復了自由身」。

這篇報導最後說,這種譬喻是很明顯的。一位緬甸人說:「我們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個民族,而且我們相信今天並不是永恆。」當然,目前,一場解脫的風暴仍非常遙遠。

記得2002年十二月我回緬甸探親,十二月五日從BBC網站新聞裡知道了1962年帶頭政變的軍人尼溫在當天病逝,但當天緬甸電視台新聞都未報導,次日緬甸報紙也僅是於簡訊方式報導他的死訊,新聞內容居然未提及他的身份。一位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一位影響緬甸各族人民和華僑命運的軍事強人,可以說死得很淒涼,沒有告別式,沒有人理會…….

於1966年十一月六日清晨病逝的「自由談」雜誌創辦人趙君豪先生,就讓不少人哀悼。我收藏的「自由談」第十七卷合訂本下冊第十二期(1966年十二月出版),出版哀悼紀念專輯,封面刊登趙君豪先生遺像,內有十六篇悼念文章,執筆者依刊登稿順序有謝然之、趙吳靜波、阮毅成、謝冰瑩、趙冰姿、淩鴻勛、陳紀瀅、冷欣、舒雲、姚朋、劉鄂公、君亮、伍稼青、歐陽醇、郭嗣汾、公孫嬿。

「自由談」所刊登的文章以「山水,人物,思想」為主,其中自「自由談」第二期開始就參與編務十五年的姚朋(彭歌),在悼念專輯文章中曾提到幾項可以讓「自由談」自豪的光榮紀錄,包括:「….在臺灣出版的雜誌中,「自由談」首先打破一萬份銷路、首先採用五彩封面、創刊後從來不曾有過一次脫期、特大號十六開本一期近二百頁的,「自由談」是創始者,也是第一家具有國際眼光,國際通訊網遍佈世界…..」

姚朋特別提到,「第一流的雜誌,需要第一流作家的愛護支持。如果翻閱『自由談』歷年的總目錄,就可發現這本雜誌的作者姓名錄,幾乎網羅了自由中國所有名家。有許多位青年作家,特別是本省籍作家,如今享盛名於世,早期是以替『自由談』投稿而開始了寫作生涯」...

只是,「自由談」雜誌成套從創刊號到停刊有四百餘本,我僅收藏一卷六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