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七月底,收到木石文坊寄來的2010年《藏書報》,半年二十六期一次寄到。期盼看到這份週報已有三、四年時間。那年,在木石文坊寄送的新到書目裡看到後就想訂閱了,忘了是什麼事情耽誤。直到今年六月初,經書友PK君提醒,終於辦理訂購。

報紙到手後,才知道《藏書報》創刊至今已十年。它每週發行一期(逢周一出版),每期十二版,報導古舊書收藏,推介新版可典藏精品圖書,融古今、中外、新舊書報刊於一體,突出一個「藏」字,已出版五百多期。

與《藏書報》初見,就愛與悅了。它各版規劃的欄目諸如《書人悟語》、《故紙重讀》、《開卷一得》、《書海津梁》、《書人書事》、《刊海泛舟》、《古籍傳承》、《域外訪書》、《十年陳釀》、《集報人語》、《我的藏書經》裡的各篇文章,談藏書、話舊報、憶老期刊,篇篇我都喜歡閱讀。美中不足,字體太小,讓已載上老花眼鏡的我讀來吃力。

《藏書報》以一份專業文化報紙,能持續發行了十年,應是愛書人喜愛閱讀,廣獲支持。我直至近日才購得,希望它能繼續出版發行,也激起搜集《藏書報》創刊至今各期的野心。

我一直對於愛書人書寫的搜書經歷、藏書樂趣,以及愛書人對藏書歷史的研究成果,有閱讀興趣,這些年來,有關藏書類的書已有不少進入我的書架。在上世紀末,山東齊魯書社苦撐發行了十六輯的《藏書家》、鄭偉章著述的《文獻家通考 清--現代》全三冊、《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中國藏書通史》、《藏書世家》….等,我都沒有錯過。

七月也購買了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此書的版本不少。這回藉着書店以人民幣乘3.99倍的特價,買得北京燕山出版社的校注本。這家出版社主要做了兩項工作:

一是以宣統間葉氏家刻本為底本,參校上海古典文學社之重排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之王欣夫先生《補正》本,進行點校,對葉氏原文不加更動。此書內容多為引文,為與葉氏案語相區別,一律加上引號,全文用新式標點斷句,並加以分段。

其次是對葉氏原收錄的七百三十多位藏書家、書賈等,根據相關材料,吸收當今研究成果,寫一小傳,附於每篇之後,小傳內容重點在介紹每人在藏書、校書、抄書、刻書方面的成績,並詳列藏書處與藏書印…。

而七月初,我也買了三卷本的《中國藏書樓》,更買了《徐訏文集》十六卷和他女兒葛原著作《殘月孤星-我和我的父親徐訏》,讓我收藏徐訏的書又有些進展……。

七月買書花費不少,再纏綿恐怕就得與相戀多年的《書》分手了。祇是,遇上《書》,我就著魔似的,忘了自己....。







2010年8月

2010年八月,繼續購買了不少文人學者「談書之書」著作。

大陸簡體版的「書話」出版似乎欲罷不能。今年「商務」印書館又推出一套《書話文存》,台灣「秀威」推出的「認識大陸作家系列」,也持續有書話著作上市,包括龔德明的《昨日書香》、王成玉的《書事六記--一個書迷的自述》以及桑農的《開卷有緣—桑農讀書隨筆》等先後買進。而名作家的小說如陳玉慧的《書迷》,應鳳凰的《孤零世界裡的書痴》,也讓喜愛「書話」的我見「書」心動….。

今年五月間,書友「書迷」告知,太原三晉出版社有「花園文叢」書話書,其中的《秋禾話書》(三晉出版社2009年版)還未購得,八月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旅》,又見到《書話文存》出版書訊,包括《書邊上的圈點》、《書墨》、《綠窗書影》、《坎坷半生唯嗜書》等又列入待購書單!

自簡體書公開進入台灣書市後,一系列書話出版品頗受歡迎,台灣喜愛書話作品的愛書族也日漸增多。主編《書話文存》的學者王春瑜的看法是:書話作品受到讀者的歡迎,根本的原因是這些書「都是學者作家化或作家學者化的結晶」,鄭振鐸、阿英、唐弢等幾位文學史專家寫的書話,「信手拈來、道人所未道、文字簡潔,甚至文采斐然,讀後不僅增加學養,還因文字娛目,而感到愉悅」…。

王春瑜認為鄭振鐸等學者專家的書話著作「無疑是傳世之作,書話這種文體,也必將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本着「傳承書話文體的願望」,他主編了《書話文存》。(《書旅》總序p2)。

對於閱讀,我始終有一明確的方向,對「書話」作品有興趣,不是趕流行隨波逐流。近年來,「書話」作品大量出版,難免魚目混珠,我貪多求全的野心,會因買到「劣品」嘆氣,也有「該買的沒買到」的懊惱。我對書話書的興趣,看來不會轉移的,還是會繼續買下去,也只有自嘲是「樂在迷戀」了…..。





2010年9月

將購書書目整理成「書之日記」放上個人部落格,是五年前的事。我的日記裡,以往原來很少記述購書,或僅三、五天有「買書數本」的記錄,沒有書目。那年,遇到廉價的簡體書大舉進口,一時「意亂情迷」開始瘋狂購買,在學會上網瀏覽各地愛書人網站後,即學習書寫購書日誌,東施效顰。

回顧五年來個人的「書之日記」,若以每月平均買書二十本保守估計,一年購書也近三百本了,五年來即有一千五百餘本新舊書刊搬入住處,與一些書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所購之書普通平常,罕見現代思潮與古典學術著作,有人就曾批評我只是炫耀買書虛榮罷了。却也有人說我的「書之日記」,讓他有機會瞭解了近年吹來台灣的大陸「書話」風與「藏書」瘋。我想,我只是跟隨各書友前輩的腳印買自己喜歡的書罷了….。

老友小金曾經直言:「………你論藏書的文章於版本、年代、出版地、價格上著墨甚多,於文義,文風,文詞上評論較少。孔子春秋與左氐春秋之別就在於前者有褒貶,後者僅記事編年,流於資料蒐集,司馬遷之史記能傳誦千古,世代推崇,皆因有史情史意,而非史料而已……。」

我的「書之日記」,主要是為我選購的書留下記錄,有了記錄,曾經買過的書仍會重複購進。這幾年,我居住處原封不動的書愈堆愈多,束書不觀的習慣難以戒除。自認個人長於蒐集資料,弱處在閱讀未能專心致志,欠缺研究著述的能力。小金也帶來安慰:「你綜覽群書,涉獵甚廣,更能舉一反三,旁徵博引,非不能也,只是志不在此罷了…..」,他似乎高估我了……。

2010年九月,跑了兩趟台北,逛上海書店書展與第六屆海峽兩岸圖書展覽,也持續向網路書店購書,繼續收藏關於「書之書」等文史著作。月底很興奮買到了高信著《民國書衣掠影》,這本書和一些隨意擺放舊平裝書影、寫個三四行文字介紹的《書影》書比較,它是一本有深度、有新意、有研究、有特色的專題「書話」書,印刷也相當精美。為這本書寫序的吳道弘先生就提到:

「高信先生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在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作了梳理和研究,拓寬了現代文學的研究領域和為人立傳的寫法,客觀再現了現代書刊裝幀的藝術風貌…..」。高信在《民國書衣掠影》書中介紹了二十四位從事書刊裝幀藝術設計的文人和書衣,包括了較為人熟知的魯迅、陶元慶、豐子愷、錢君匋、聞一多、葉靈鳳..,也有較陌生的鄭川谷、趙藍天、司徒喬、孫福煕、馮棣….等,對於「書話」寫作,高信是期待能朝專題深入研究……。.

九月在兩岸圖書展覽會場買到了黃裳先生的新書《尋找自我》,布面精裝,431頁,青島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是青島出版社推出的「大家文庫」叢書第一輯四冊中的一種,同輯尚有楊憲益的《去日苦多》、流沙河的《晚窗偷讀》、鐘叔河的《籠中鳥集》三冊,但在會場尚未見着。

黃裳先生的著作上百種,琳瑯滿目,有若干是「新瓶舊裝」,要購買他的書還得費思量。這本《尋找自我》是由董寧文編選的,所收文章皆從黃老以前出版的各種集子中選出,計有62篇,分「十年舊夢」21篇記述黃老從事創作肇始、生活經歷,「海內存知己」24篇收集了黃老與師友交往、回憶文章,「書裡書外」17篇則是書話文章了。這本書沒有序、跋文,也是「新瓶舊裝」的一種吧,但感覺這本書編選用心,個人又鍾情黃老的文筆,見着即買了。

九月底也買了一本穆衡伯的《古籍雜談》,作者曾在楊虎城將軍麾下任重要軍職,抗戰勝利由南京國民政府授陸軍少將退役,1949年後曾在大陸西北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工作達十五年之久,於1970年74歲病逝。這本《古籍雜談》由他的子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著手編輯付印,卻因「經辦人缺乏經驗,輕信了別人,而承諾印書的人却嚴重不負責任,幾年間一味拖延,後竟人影不見,致使手稿原件及誊請稿全部遺失,查找無着……」(《古籍雜談》p235),直到2006年作者子女因住居折遷翻箱倒篋,在故紙堆中找到了父親的復印文件,再度進行出版事宜,近三十年時間才完成出書……

《古籍雜談》是作者穆衡伯在圖書館任職期間,與館中同仁交談與閱謮的筆記,積累了180則材料,涉及中國古籍的許多方面,諸如書的歷史、書的內容、書的編撰以及書的製作和流通,與書有關的人物和事件也有涉及…是兼有專業和普及性的讀物,內容分為各類圖書、書的歷史和版本、圖書裝幀和印刷、目錄學、出版人和出版事五個部分,雖然有些見聞隨着文物大量的出土是過時了,但圖書和文獻學學科,並沒有新、舊知的淘汰、更替和沖突,「舊知識」還是十分有用的..。



2010年10月

2010年十月,蘭陽平原秋雨糾纏施暴,大陸旅遊團在蘇花公路翻車落海,旅人魂斷震撼無數的心靈,蘇花悲滯,萬里念歸,鳴咽淒哀的悲音不輟……。

世事無常,生命脆弱,幻滅一瞬間,無人知曉誰能阻止死亡趕在明天之前到來…..。

這個月,把自己鎖在宜蘭市,雙腳沒越過宜蘭縣中山路兩端的宜蘭橋和蘭陽大橋,沒到台北市逛書店。躲在家瀏覽網路書店e-mail過來的書目訂購,有十八天在離住家最近的便利商店取書。

習慣網路書店訂購書刊了,便利商店付款取書方式輕鬆,尤其總額超過書店訂定的收取運費數額,就「免運費」。而以郵寄到家、收取運費、外出匯款的書店,我是較少訂購的。購書如果郵寄到家,難免驚動家人,有「又買書啦」的「關注」,又得外出到金融機構或郵局填單匯款,數十元的運費不免也跟着計較起來,走路三分鐘就到的便利商店取書就方便。

十月,買了董橋的三本書,分別是香港出版的《景泰藍之夜》和《這一代的事》,大陸簡體版的《墨影呈祥》。董橋的書,兩岸三地各有不同版本,有一些文章會重複收集,眼前見到的如《工尺譜歸我珍存》一文,就收錄於《記得(334頁)》、《景泰藍之夜(134頁)》、《墨影呈祥(83頁)》三本書中。其中《景泰藍之夜》附此文圖影9頁,《墨影呈祥》附圖一頁,《記得》則未附圖。

《景泰藍之夜》是牛津大學2010年初版,沒前言也沒後記,收輯20篇文章,簡體版的《墨影呈祥》則是由大陸出版人沈昌文、俞曉群、陸灝三人創設的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收輯的17篇文章中,有12篇曾收於2010年牛津版的《記得》、5篇收於《景泰藍之夜》。

《這一代的事》在二十四年前(1986年)已由台北圓神出版社出版,當年就已購進,網站曾有人拿出來高價拍賣,今年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重印,董橋寫了一小段「新版小記」,趕緊在新書79折優待期間買進。儘管對他筆下的人物與文章裡的詩畫有的陌生,喜歡董橋文字的味道,他的書,還是全力蒐集了。

十月購書,仍以文史類為主,書話、書影、書簡和日記書的購買持續不斷,喜愛的徐訏、董橋、豐子愷…..等作家的著作不會放過。十月,我購進的書看似「雜食」,還算是「正常飲食」:



2010年11月

2010年十一月,季節帶來的雨夜以繼日的沾濕蘭陽平原,太陽遠行去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敲的意擾心愁。一位朋友帶妻女來宜蘭度假,連續三天都留在觀光飯店聽雨,他說:潮濕浸蝕,風濕伴隨,「佩服」我能長期隱居宜蘭。也有南方來的朋友不解,宜蘭雨下不停,地震颱風又頻繁,為何來此投資購屋定居也能成為風潮?

宜蘭的雨和新竹的風,讓先人留下美麗的描述:「竹風蘭雨」。宜蘭舊名噶瑪蘭,道光十七年成書的《宜蘭志略》就記載:「噶瑪蘭未開時,終歲不見日光。開闢後,入冬以後,無日不雨,至春稍霽….」,冬雨綿延數月,為宜蘭的特殊氣候現象。前幾年,冬雨日子似乎減少,今年或是地球暖化,雨水又多了。

十一月的最後兩天,蘭陽平原上空終於見着陽光,「無日不雨」的冬季還是有讓人吐息的機會,可能有人喜歡冬雨留在蘭陽平原的濕印而來宜蘭築夢,我的朋友對蘭陽雨絲的疑惑,或許,宜蘭縣最近評選出來的「縣書」---《來宜蘭旅行》、《愛上宜蘭的100個理由》,會有答案…..。

十一月不停歇的雨,壓制了前往台北購書的慾念,唯一一次上台北,是前往台北車站附近的餐廳參加高中同學會,就近逛了一家書店買回三本書。因為腳傷遠行不便,如今已習慣網路書店訂購,就近到便利商店付款取書了。但少了逛書店的樂趣,終究有缺憾…..。

十一月購得孫殿起著《琉璃廠小志》,這本書於1962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二十年後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再版,我最近才買到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392頁。大陸最近一再重印早期的舊書,真造福不求版本價值的愛書人。

記得1991年到北京旅遊時,曾短暫逛了琉璃廠。當年隨團旅遊,是爭取臨時加入琉璃廠行程的,如今已記不得琉璃廠模樣了,好像也沒挑選什麼書。那年,對琉璃廠的認知浮淺,很遺憾沒有早日讀到這本《琉璃廠小志》。如今拜簡體書開放之賜,得以開拓閱讀領域,我書房裡購藏大陸出版的文史書刊也更豐富充實…….。

在冬雨綿延的日子裡,幾位朋也為我的「藏書」受潮擔憂,更建議我及早處理藏書,以免日後散失。很早就思考是否將我的書運回僑鄉緬甸仰光?也曾想過,可以在寄居地自設私人的小小圖書館,或是將書拆散分贈…,想歸想,對個人「遺」書的處理,可能還是由不得自己….。

書,不可能永遠留在自己身旁的。十八歲離開緬甸回台灣,沒有將年少購買的書帶回來,三十年後回家時,留在老家的兩箱書早已丟失了。在台灣,服役退伍後,留在朋友家中的三袋書,也因為朋友赴美而失去蹤影,唉,那個年代購買的書啊….。.

十一月購書,繁體版的比重增加了,購書似乎也有所節制,都是留意折扣價購進的。



2010年12月

十二月底寒流低溫襲身的一個清晨,到住家附近的「全家」便利商店取回一本大陸作家馬嘶著述的《1937年中國知識界》,是上個月向三民書局訂購的,四十天後才寄達。

取回這本書後,2010年的購書行動就結束了。我將在緬甸仰光揮別2010年,沒有機會參與台灣熱鬧的跨年活動。新的一年開始,只希望在仰光的日子裡,還能找到中文書刊。

2010年依舊瘋狂購書。今年初,曾許下購書心願,希望今年買書能夠「亂中有序」,穩住原來的四大蒐集方向:

關於「書之書」的蒐集

關於「文學作品與書信、日記著述」的蒐集

關於「雜誌專輯和期刊研究」的蒐集

關於「緬甸文史」的蒐集

記得有一句廣告詞:「選擇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選擇的」。年終,檢討一年來買書的成果,似乎沒有逾越自己所選的「四大方向」。

近年來,簡體書有關「書之書」的出版層出不窮,舊版「書話」讓人回味無窮,奇貨可居,而新出版的不勝枚舉,有翻譯西方作家書寫「談書之書」的「新書話」,還有大陸「書話」作家「乘勝追擊」出版的書話「二集」,更有多位經由台灣秀威出版社引介出版繁體「書話」書,讓人眼花撩亂,蒐集「書話」書已「越陷越深」,難於抽身……。

對於「雜誌專輯和期刊研究」的蒐集,是以創刊號、停刊號與週年紀念號為主,但平日對書店琳瑯滿目的「期刊」書架未特別留意,這方面的收藏沒有亮眼成績。十一月底,獲准在台灣發行繁體版的《讀者》推出試刊號,可在金石堂、何嘉仁書店免費取得,宜蘭沒有這兩家書店,只能請台北市的呂老夫子取得,而吳敏顯兄也帶來一本十二月出版的第31期《鹽分地帶文學》,隨着台南縣市升格,這本由台南縣政府編列預算支持出版的雜誌,因負責人更換,有可能停刊,前途未卜。

這一年來關於「文學作品」的蒐集,主要鎖住幾位喜愛的作家作品,十二月讓我雀躍的是香港書友思存寄來一本《徐訏作品評論集》,而有關書信與日記著述的收藏,今年僅購三、四本,幾乎停滯不前。對於「緬甸文史」的蒐集,今年頗有所獲,年底還購進了一本簡體《緬甸傳統習俗研究》。台灣對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研究著作不多,媒體對客居、定居台灣的外籍勞工、外籍新娘母國的報導也毫無興趣,輸給大陸太多太多。

在宜蘭,沒有簡體書店,舊書店更寥寥無幾。最近宜蘭市文化路一處走廊出現一排「書架」,陳列近百本二手書,原以為是藏書人家擺出來曬書的,路過時才知道是販賣二手書,我竟也挑得一兩本…….。

這一年究竟又買了多少書?看了幾本書?雖然每月的「書之日記」皆有登錄,却沒有勇氣統計。曾經瀏覽一位愛書人的文章,他寫自己:「有心買書而讀書無力,讀書無力却又買書無懈,最終只好淪落到買書來藏的地步………」,也有一本書裡提到:「因為迷戀」,所以才會買許多書。「迷戀一個人都不需要理由了,何況是書………。」這些話,就借來作伴安慰了……。

買書是件好事,閱讀搜集知識,增廣見聞,喜歡親近書,和書交朋友,是一大樂事。有人說,書和人一樣是有思想、感情和智慧的。如果簡單的將人分為好人和壞人兩種,書也是有好書和壞書,朋友濫交無益,書濫讀也不宜。如今已到了看書要載「老花眼鏡」、翻閱後馬上就忘記的年紀,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可以「隨便翻翻」的閱讀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