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陸學者來新夏先生於2009年8月出版的《書前書後—來新夏書話續編》裡,有一篇「〈半月日志〉前序」(p170),讚賞上世紀末山東有幾位好學之士創辦《日記報》《日記雜誌》,弘揚日記寫作,推動日記研究。《日記雜誌》曾推出〈半月日譜〉〈半月日志〉〈半月日影〉〈半月日注〉等「專刊」,來新夏先生為〈半月日志〉的出刊寫序。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前幾年列印收藏《日記報》的傻勁。

來新夏先生提到的《日記報》、《日記雜誌》,是由自牧、于曉明等人發起創辦的。在新世紀初,我有較多時間上網後,就不時在大陸的博客(部落格)與「中華日記網」網站拜讀並列印收藏《日記報》、《日記雜誌》的文章,獲益不少。很遺憾我至今還沒購得《日記報》與《日記雜誌》,「中華日記網」也不知何故突然自網站消失,已有四、五年的時間沒機會拜讀與收藏相關日記文章了。

《日記報》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唯一以刊登日記、日記研究論文、介紹日記人物和日記著作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紙,1999年9月1日於山東濟南創刊,以「弘揚日記寫作,推動日記研究,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由創辦人于曉明自費出版,至第32期開始,報紙變為雜誌開本,《日記報》改為《日記雜誌》季刊(每冊200頁),由自牧接辦,目前我僅只知道:「《日記雜誌》已經整整出版了五十卷(期)」。

依據我手中列印收藏的資料,《日記報》的主要欄目有日記原版、老日記、日記序跋、日記人物、日記論壇、日記閱讀、開卷、日志書林、日記百花園、疏籬日影、日記情結、我與日記、校園日記、日記與教學等,2006年「中華日記網」開設後,維持這些欄目,還增加了日記視線、日記新聞、專題報導、以往期刊等,可讓我這個「日記迷」雀躍不已,從中汲取了不少日記知識…….。

因為《日記報》、《日記雜誌》的獨特性和可讀性,受到了無數讀者的喜愛和好評,它的許多專欄文章讓我沉迷,看眾多日記愛好者現身,回憶舊事,抒發已見,提出主張….。這些文章雖然無法獲得「紙本」,從網站列印收藏竟也有幾冊,也是可觀。最初,我糊里糊塗使用彩色印表機列印,墨水花費不少,後來女兒買了雷射黑白印表機,使用碳粉列印,才節省費用。

這幾年,我持續購買文人學者的日記著作,但一直未購得《日記雜誌》,不知當年有人提出建立「日記學」的主張進行如何?《日記大辭典》是否已編纂完成出版?「日記與日記文學論壇」是否繼續舉辦?山東「百尺河」初級中學將每年立夏日訂定為「日記節」所舉辦的活動是否繼續?這些我有興趣的事,目前也只能繼續保持「關注」罷了。

大陸《日記報》創辦人于曉明的個人網站,我僅保留舊版,他曾出版多本日記著作,很奇怪我竟無心蒐購,台灣威秀出版不少大陸新一代愛書人的書話著作,好像也沒見著于曉明的書。近日我自鍾叔河先生的《念樓序跋(外一種)》書裡的「讀于曉明〈川上集〉」(p283),黃岳年先生的《弱水讀書記》書裡的〈于曉明日記〉(p178),粗略瞭解到三十餘歲的于曉明已寫了十四、五本書了,大多是「日記體」的。看來,我收藏「日記著作」還有待努力…….。

或許,台灣也會有同好對大陸《日記報》內容感到興趣,就抄抄《日記報》總第32期目錄:

山西學人日記研究專輯

「試談日記及其歷史價值」,高增德

「學人日記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之地位」,謝泳

「從胡適日記看胡適與蔣介石的交往」,智效民

「兩種《清華園日記》的比較閱讀」,邊哲

日記視線

「讀《關於羅丹—熊秉明日記摘抄》的劄記」,來新夏

「從《漫步倫敦》到《大英博物館日記》」,陳平原

「在日記中感受歷史」,李輝

「論阿英日記體散文」,吳家榮

「我所珍視的文人日記」,馬嘶

「四面花開花更香---讀《四面集》劄記」,康健

日記原版

「1954年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日記片斷」,苗得雨

「搭一座虹橋橫跨在兩岸中間---臺灣寶島10日行日記」,古遠清

「日記一則(1979年7月29日)」,羅同松

「唐山大地震日記」,豐紹裳

「三代人的日記」,候發山

「南行日記」,紅路

日記情結

「人生、書、日記---一路走來」,謝其章

「我的日記情結」,杭世金

「我為動物寫日記」,吳仲華

「日記,點染生命的情致」,劉恩波

「提倡寫日記」,沈立人

連載

「中國日記史略(21)」,陳左高

「澈堂日錄(1)」,自牧

疏籬日影

「日記:私人寫作,公開閱讀」,鮑曉清

「《東方文化》出日記書信專題」,余皓明

「關於達夫日記」,趙易林

「《日記報》改版感言」,趙鶴翔

編後記 自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