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蕪在仰光...

近日斷斷續續翻閱了已故大陸作家艾蕪的兩本書,一本是艾蕪的舊版「南行記」,一本是王毅著「艾蕪傳」。翻閱重點擺在上世紀20年代艾蕪離家出走南行至滇緬山區、再南行到緬甸仰光的流浪生活故事。艾蕪在仰光曾參與華僑報紙校對、編輯工作,並以投稿維生,翻閱這兩本書,約略可瞭解上世紀20、30年代緬甸華僑報刊與文藝發展情況。

2006年2月我回緬甸探親,幾乎有半個月的時間坐在仰光市的緬甸華僑圖書館閱覽室,當時曾隨手抄了一則資料:【仰光僑報最早的文藝版是「椰風」,來自大陸的作家艾蕪、顧執中是推動緬華文藝的功臣….】。我對艾蕪早知其名,對顧執中就陌生了(後來知道顧執中是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教育家,40年代曾在緬甸仰光僑校任教並為僑報寫評論,於1995年在北京逝世),我因此決定先蒐集艾蕪的書來瞭解早年的緬華文壇。

2006年6月,我到雲南旅遊,在古城街道的一間小書攤找到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的三本「舊版書系」,其中一本是艾蕪的「南行記」。回到台灣後,又在台北誠品信義店找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05年8月出版的中國現代作家傳記叢書──王毅著「艾蕪傳」,但書買回來翻了幾頁後,就擱在電腦桌旁的書堆裡了。最近骨折在家療傷,傷腳一個月不能踩地更無法登樓,只能在電腦桌旁的書堆附近打地舖,艾蕪的兩本書伸手可及,就又找來看了。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出生於四川,1921年他小學未畢業考入免費的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5年21歲因「不滿學校古文守舊的課程、反抗封建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經昆明到滇緬邊境人跡罕至的野人山山區過艱苦生活,1927年冬天南行到仰光,1931年1月在仰光被英國殖民政府認定是共產黨員驅逐出境回大陸,1992年12月5日逝世。

艾蕪於1933年編定「南行記」出版,這是艾蕪的處女集,也是他的成名作,初版只有「人生哲學的第一課」、「山峽中」、「松嶺上」、「洋官與雞」等八篇,主要以他離家出走後經歷的顛沛流離生活為題材,書中的異域風采和傳奇色彩立即引起文壇注意。1961年、1972年艾蕪兩度南行,舊地重遊,又寫了「南行記續篇」、「南行記新篇」,出版「南行記增訂版」。在「漂泊雜記」、「艾蕪文集」等多部著作裡,收錄有他寫的「我在仰光的時候」、「在仰光」、「懷大金塔」等文章….,仰光是我的出生地,艾蕪書寫仰光的著作,我得隨緣蒐集。.

艾蕪離開四川老家南行到仰光時,貧病交迫被客棧老板趕出門,有幸遇到貴人萬慧法師助他改善生活,在仰光和僑報結緣,開始寫小說。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老憨人」在「仰光日報」發表,受到了鼓舞,也因此認識了常在仰光日報發表文章的黃綽卿(1911~1972),兩人結為好友。我曾在仰光的緬華圖書館看過黃綽卿出版的「黃綽卿詩文選」,黃綽卿曾發表過「艾蕪漂泊在緬甸」等文章記述他與艾蕪交往過程。

當年黃綽卿是「仰光日報」的排字工人,艾蕪是「覺民日報」的校對,兩人力求上進,寫作投稿成名,應該是早年緬華文壇的一段佳話吧。而艾蕪在「覺民日報」當校對,却不把寫作的詩歌散文往「覺民日報」投遞,而是向「仰光日報」的副刊投稿,在他看來,「仰光日報」是站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一邊,對五四新文化表示了好感,而「覺民日報」則逐漸帶有「國民政府當局的氣味」…(王毅「艾蕪傳」128頁)。

艾蕪在「南行記」初版作者自序中,簡單寫下他初抵仰光「沒熟人、又沒有錢、而且病了」的生活片斷。初到仰光時,艾蕪住在「毛開街」,也就是華僑所稱的「五十呎路」的一家客棧內,沒錢又生病,客棧老板將他從床上拉起叫印度車夫載他到仰光大醫院,不讓艾蕪再踏進客棧。之後由善心人士送他到萬慧法師(書法家謝無量的三弟)住處,獲得收留。但後來艾蕪與黃綽卿等人「搞革命活動」,與萬慧法師道不同,艾蕪被迫離開了法師……

1928年上半年,萬慧法師介紹艾蕪至仰光「覺民日報」擔任校對,及鼓勵寫作投稿「仰光日報」,第一篇作品就獲得仰光日報總編輯陳蘭星二十個盧比的幫助鼓勵,進而認識了仰光日報副刊「波光」編輯雲半樓,從此艾蕪常給「波光」投稿,掙點稿費,也認識了常在仰光日報發表文章的黃綽卿,並一起加入1928年在仰光華僑青年中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又與小組書記吳懷世等一道編輯「緬甸新報」….(王毅「艾蕪傳」130頁)

緬甸華僑自上世紀之初至60年代,也和東南亞地區一樣有辦報熱潮,艾蕪於1927年至1931年流浪到仰光的四年期間,仰光就有「仰光日報」、「覺民日報」和「緬甸新報」三家主要僑報,早年緬甸華僑多從大陸、星馬地區遷移而來,會讀會寫的很容易就在僑報取得發表園地,當然也有「進步」和「反動」思想的交火,這段時間的緬華文壇自有一番熱鬧景象。可惜歷經太平洋戰火日軍侵略,不少華僑慘遭殺害或逃往他鄉,當年的緬華「文藝資料」也多毀於戰火,幾乎都沒有留存。

1962年3月緬甸軍人尼溫發動政變之前,仰光市尚有「自由日報」、「人民報」、「中國日報」「中華商報」「新仰光報」、「時代報」和「中國論壇報」七家報紙,軍人政變後不久,立即在緬甸境內禁止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書籍發行流通,華文和華語在緬甸沈寂四十餘年。在世界華文文學發展進程裡,緬華文學交了白卷,許多探討世界華文文學或東南亞華文文學的會議或書刊裡,提到「緬華文學」的是鳳毛麟角。

不久前,我在台北一家簡體書店裡,曾看到一套四本有關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書,就以資料欠缺無法全面記述緬華文學發展,裡面只有一篇介紹緬華作家黃綽卿的文章。我沒有立即購買這套書,希望骨傷癒合後能看到這套書還留在書店書架等着我搬回來。

翻閱艾蕪一些文章,讓我可以約略瞭解上世紀60年代以前緬甸華僑藝文界人士活動情形。而黃綽卿的「黃綽卿詩文選」、馮勵冬的「緬華百年史話」、曾冠英的「緬華雜文集」以及澳門緬華互助會的「緬華社會研究」等書,更是研究「緬華文學」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這幾本書,不知何時能完全蒐集到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