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記者艾瑪.拉金出版的《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書裡,有這麼一段記述(p173,黃煜文譯,衛城出版社2012年3月初版):



「親愛的,妳知道,」她對我說:「我們的政府很糟──非常糟糕。它搶走我們美麗、珍貴的國家,然後將它打個粉碎。現在我們全注定要生活在這個煉獄裡,永遠無法解脫。」

「說話謹慎一點,碧翠絲,」一名婦女用平板的聲調警告她:「小心禍從口出!」

我想多聽聽碧翠絲繼續就這話題多表示點意見,我提到有非常多的民眾爭相目睹翁山蘇姬的風采,無論她走到那,總有許多人聆聽她的演說。我認為,或許這表示軍政府很可能放鬆管制,而變革很快就要發生。然而沒有人回應我的話。…..



我花了一星期的時間,讀完艾瑪.拉金在2004年出版的《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對書中描述的緬甸實況不陌生。曾多次進出緬甸的艾瑪.拉金,不久前訪問緬甸時,就在下緬甸毛淡棉地區和碧翠絲見面。碧翠絲是英緬混血兒,她口中的「我們的政府」,就是統治緬甸至今年剛好屆滿五十年的軍政府。



許多年來,各方尤其歐美人士一再報導:緬甸是貧窮落後的,緬甸軍人長期獨裁統治,不允許它的子民享有任何自由民主,人權紀錄極差…。艾瑪.拉金的書也傳達相同的訊息:緬甸軍人政府非常殘酷的整肅異己,也嚴密監控平民百姓生活。她同時技巧的將英國殖民時期與軍政府高壓統治年代的緬甸人民生活境況,與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1903~1950)在政治小說《一九八四》和《緬甸歲月》、《動物農莊》裡的話語和描繪的場景銜接,她說:「隨意翻閱『一九八四』幾個段落和句子,每每驚訝於書中與緬甸人民受到的恐懼與情感竟是如此相似」(P274)。.



對東方有濃厚興趣的喬治歐威爾於1922到1927年曾在緬甸做了五年的警察,在《緬甸歲月》裡他藉由主角弗洛里之口,表達了對緬甸的自然風光、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的痴愛,歐威爾反對殖民主義,親歷了英國殖民時期與緬甸民族關係最糟糕的時期,為雙方之間的隔閡、衝突,甚至殺戮,帶來難以擺脫的精神苦痛,感受難以承受的道德罪責……。緬甸軍方是允許人民閱讀《緬甸歲月》的。



艾瑪.拉金的《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讓你讀懂緬甸,也能瞭解歐威爾的思想和「預言」。書中許多情節應是離開緬甸的各界人士所難忘的──,已病逝的緬甸軍頭尼溫在1962年3月2日奪取了民選政府的權力後,將所有私人的企業收歸國有,將許多住在緬甸的外國人(絕大多數是印度與中國商人)的資產全部沒收,外國人只能逃出緬甸或被迫離開。尼溫統治了二十五年之後,在1988年民眾暴動事件的前一年,聯合國宣布緬甸是世界上十個開發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其它國家大多數都位於撤哈拉以南的非洲),尼溫與他的軍政府把原本富於自然資的緬甸變成了荒地(P111)。書中就提到了緬甸人民所說的笑話:



有人在距離軍頭尼溫雄偉住處不遠的仰光茵雅湖,釣到一條又大又肥的魚帶回家,他打算切點番茄與洋蔥做咖哩魚,但是,當他回頭看他的碗櫃時,發現既沒有番茄也沒有洋蔥,碗櫃是空的。「沒關係」,他想:「我可以油炸,或許這樣還比較好吃」,但是,當他尋找食用油時,瓶子也是空的。「我知道了,」他想了想:「我可以在爐子上烤魚,這樣嚐起來簡單但好吃」,但是,當他去木炭箱找木炭時,發現箱子也是空的,一根木炭也沒有。最後,他察覺自己只能把魚放走然後餓肚子,他回到湖邊,把一息尚存的魚扔進湖裡。那魚躍出湖面快樂地擺動魚尾說:「尼溫萬歲」(P112~113)。



我在緬甸進入最糟糕年代之初的1965年就離開緬甸了。長期以來,緬甸統治者嚴厲控制訊息傳遞,媒體能關注及有興趣報導的不多,開放旅遊後,觀光客在短暫的旅遊天數裡無法深入瞭解實況,遊記書寫一般多是對馴良、單純、知足的人民與未受「文明」污染的景色讚譽。直到閱讀《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對於緬甸作家、教授、學生等文化界人士如何在「煉獄生活」,才有進一步的瞭解。我欣賞書中這一則笑話:



曾經有一名緬甸人,他走了很遠的路到鄰國去看牙醫,當他抵達牙醫診所時,牙醫得知他走了非常遠的路,感到非常驚訝,「貴國難道沒有牙醫嗎?」「有的,有的,我們有牙醫」男子回答:「問題是我們沒有得到允許是不許開口的。」(P115)



這本《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書中記述2002年12月尼溫在仰光的湖濱別墅去世,只有《緬甸新光報》在背頁一個小角落登上不起眼的訃聞,整個事件被存細安排成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的樣子(P114~115)。那天是2002年12月5日,我剛好在緬甸仰光,在當天日記裡就曾這樣記述:

「…下午隱約聽到尼溫死了的傳言,晚上看BBC網站新聞報導,證實1962年帶頭政變的軍人尼溫今天病逝。但緬甸電視台今晚隻字未提,街頭平靜。

一位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一位影響不少華僑命運的軍事強人,可以說死得很淒涼,沒有告別式、沒有人理會……….」



半世紀前,尼溫讓緬甸從雲端跌落,人們對他的死沒感覺,有的是怨恨,《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的作者艾瑪.拉金,曾問住在毛淡棉的碧翠絲後不後悔當初沒把握機會離開緬甸?碧翠絲這樣回答:「是的。說實話,我確實有些後悔」,她說:「但這是我當時做的決定,我無法讓時光倒流。而且在那個時候,誰知道緬甸未來會是這個樣子?這個國家原本極為富足,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善良的人民,而且景色非常美麗,但政府卻把天堂變成活生生的地獄。」(P182)現在,樂天知命的緬甸人,已熬過半世紀了,似乎已看到一絲曙光….。



在緬甸,歷史不斷遭到塗銷──無論是以書、文件或回憶錄的形式。艾瑪.拉金說,緬甸未來有沒有希望,完全取決.於緬甸人民是否能在自己的國內說故事。她希望再寫一本與緬甸有關的書,這本書描述的緬甸歲月,將是緬甸民眾自由發聲而不用害怕遭到秋後算帳的時代…它要講述的將是緬甸人民如何開始找回與拼湊過去真相的故事….。(P280~281)



近來,每日呆坐回想過往的時間增多了。讀完這本書,我突然想到,在緬甸,縱然有看不見的壓迫造成生活的不安,許多人還是照常過日子的。如果不是軍人政變,走上所謂的「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或許就不會回來台灣了。就與許多「不過問政事,安靜做小生意維生」的華人一樣,平凡單調從青年步入中年、結婚生育,默默扶養不懂中國語文的下一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