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書話︰書話「書話」

在一位愛書人的部落格裡看到台北縣文化局出版張放著的「放齋書話」書影。記憶裡,它是我初次見到的台灣出版以「書話」為書名的著作。

自從大陸簡體書開放進口後,包括「姜德明書話」、「南帆書話」等系列書話叢書就一冊一冊放進我的書架,卻一直未見過台灣學者、作家以「書話」為書名出版的著作。可能我孤陋寡聞,「放齋書話」成為我看到的第一本。

其實,我是在六、七年前在台北買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幾本「今人書話」系列,讀了序言的介紹,對「書話」始有初步的認識(浙江人民出版社在1998年又出版了「近人書話系列」);及至買了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由姜德明主編的「現代書話叢書」,閱讀了姜德明的序言,以及在大陸網站看到了宋慶森寫的「現代書話回眸」,才對「書話」沿革和發展有點理解。

關於「書話」的概念和文體界定,在大陸討論甚多;有人認為只要是談書的文章就是「書話」,它可以是散文、是小品文、或是雜文,藏書家唐弢則提出書話寫作的「四個一點: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和一點抒情」,而止庵將「書話」分成兩路,其一為讀書記,其一為得書記。「書話」範圍放寬解釋戓限度,迄今似尚無共識。

如果把範圍放寬,著作沒有冠上「書話」之名,但與書沾親帶故的,都可以稱做「書話」的話,台灣可就多了,近期的如鍾芳玲的「書天堂」、吳興文的「我的藏書票之愛」、王岫的「愛上圖書館」、李志銘的「1945-2005半世紀舊書回味」、昆布的「移動書房」、王強的「書之愛」及傅月庵的「天上大風」、「生涯一蠹魚」等……都應該算是「書話」著作。

1960年代,大陸藏書家唐弢的「書話」出版後,鞏固了他在藏書界和「書話」圈的地位,更提昇了民國出版品的版本地位,十年文革浩劫後,唐弢又推出了「晦庵書話」,立即帶動「書話」寫作流行浪潮。而1960年代的台灣,彭歌鼓吹建立書香社會不遺餘力,談書的著作一本接一本出版,其中他由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就有:「愛書的人」、「書與讀書」、「知識的水庫」、「改變美國的書」和「改變歷史的書」等。其中彭歌民國六十八年出版的「書與讀書」因校對疏失,這本書竟是「中華民國8年5月初版,首次印刷」…….

在民國七十年代,多家報紙也出版了與書有關的書,如聯合報社於民國七十三年出版「大書坊」,聚集了近四十位學者暢談書事,中華日報民國七十七年出版「書房天地」,由三十餘位學者作家介紹一己書房,並敘述讀書寫作的經驗與興趣,大陸則在近十年才有類似出版品。

目前兩岸愛書人喜愛「書話」著作的仍大有人在,但「書話」品質似乎今不如昔,隨着愛書人口的遞減和閱讀習慣改變,不知「書話」可會枯萎?….。


2007年7月25日補記:
下午急着找一本書,在層層堆積的書底下,竟翻到了李奭學著的「書話台灣」,原來我早已買了這本書。而我竟忘了,回應書友說這本書「在書店看到,沒買…」,再次證明自己買書只是把書從書店搬回家裡擺放而已…

「書話台灣」是一本以「書話」為書名的書。我告訴書友:沒買的原因是認為與「書話」類的書「味道不同」,今天在家裡找到書,我確有翻閱過此書的,不是「在書店看到,沒買…」。

「書話台灣」這本書是評論文學作品的「書評」,與個人認知的書話文體「味道不同」。如果它添加了「書海憶舊」、「書邊餘墨」之類的抒情隨筆,應該就有書話「味道」了。

「書話台灣」是「書評」,也是一本「與書有關」的書,所有「與書有關」的書是否算「書話」?尚待釐定...

我得改口說:「放齋書話」不是我初次見到的台灣出版以「書話」為書名的著作。我早已藏有「書話台灣」這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