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6年開始寫《書之日記》,詳細登記書賬,每月一篇,每篇《書之日記》會有一段「序言」,記述購書心情和閱讀印象。去年我將每年十二個月的《書之日記》「序言」整理,一年一篇,至2010年,已整理了五篇貼上網。

2011年,世紀百年走完第一個十年,進入第二個十年,我寫《書之日記》也進入第六年了,依舊是瘋狂買書,照樣騙自己書「買得不多」,更一再粉飾自己買書來藏,借他人的話語壯膽......。

就這樣,2011年我的《書之日記》的十二篇「序言」一如往常……。



2011年一月

2011年一月上旬,我還在緬甸,在舊首都仰光市「無感」度過跨年夜,沒有2010年消失的惆悵,沒有迎接2011年來臨的喜悅。2010年的最後一夜,仰光街頭在夜間十一時過後就寂靜無聲了,我在鳳凰衛視和澳亞衛視新聞節目裡,觀賞到台北熱鬧施放煙火活動。

2010年年底,我回到緬甸探視年老病痛的母親,就一直窩在老家沒離開仰光市,藉由衛星電視知道了「一點」台灣訊息,耳根清靜不少。國營的緬甸電視台,則是連續報導介紹仰光到曼德禮的快速公路完工通車,行車時間由十餘小時縮短為七小時。市井傳言,這條公路通車後,在62至68公里處已發生多起重大車禍,盡是闔家出遊罹難…..

三年前,仰光市的舊家拆除重建,家人又找到幾本我早年購買的書刊,在仰光停留的日子裡,除了自家的幾冊舊書,也多次前往緬甸華僑圖書館翻閱館藏。圖書館圖書以舊有為主,中共建國之初出版的繁體版圖書不少,鮮有近三、四十年出版的各類簡體書。圖書館內,只有年老族群在看報看雜誌與看武俠小說,以及定時觀賞鳳凰衛視新聞,不見青少年蹤影。

一月中旬回到台灣後,或許為補償半個月的時間未購書,也是積重難返,買書又失控,遇到歲末年終家戶大掃除,少不了又惹來怨言。看着個人購藏的書話、書信、與日記著述、詩詞等文學作品,充滿喜悅,耽溺也好,怪癖也好,因為想要擁有它們,生活裡永遠有不絕望的期待。

一月買了一本美國自由作家艾莉.佛雷特著、賴盈滿譯的《愛書狂賊》,這本書,幾乎每頁每行都有古書、珍本、藏書家、偷書、書商、圖書館員、閱讀….的字眼,幾乎每章每節描述了人與書的謎樣愛戀故事….,作者的敘述方式,可讓愛書人着迷了。就抄抄書中的一段吧:

「…要是你不讀書,起碼也要接觸它,或者愛撫它,仔細欣賞一番。讓書保持打開,從目光落下的第一句讀起,然後換下一句。進行一趟發現之旅,探索未知的世界。親手將書收回架上,照自己的意思擺放,這樣即使不曉得書的內容,起碼知道它在那裡。就算書不能成為您的朋友,也要認識它。就算書無法打進您的生命,也要讓它們成為您的點頭之交」(《愛書狂賊p110》)

一月最後一天陰雨的午後,正在整理我的一月購書日記之際,郵差先生來按門鈴,送來一本簡體版《書緣人間 作家題贈本紀事》,有作者古劍先生親筆簽名,真讓人喜出望外,謝謝書友逸華君寄贈。這本書,我原已有香港天地版,月中自緬甸返回時,在台北天龍書局買了簡體版,多出的一本就送有緣人了。

簡體版的《書緣人間 作家題贈本紀事》由陳子善先生寫序,有266幅圖,每位作家皆配有書影,且大陸作家題贈本增加了李輝一人;繁體版則由顏純鈎先生以「與書廝磨 與人論交-古劍的人間書情」打頭的序,古劍先生則以「書尾的閒話」包尾的跋,簡體沒有這兩篇。繁體版題贈本少了大陸作家李輝一人,包括周夢蝶、楚戈、黃裳、柯靈、吳冠中、小思等多位作家皆未刊出書影。



2011年二月

找到一個可以粉飾自己買書奢華的理由,好像是由董橋筆管流出的:「…不必做研究不必求學問真好。買書玩賞裝幀,讀書為了消遣,寫作不計毀譽,這樣美麗的頹廢人老了才有緣消受。」

2011年二月,買書又「失控」,遇上春節可以不必發紅包、遇上台北國際書展、遇上網路書店五折書展、遇上40元書攤貨源不絕、遇上逛書店心情好……..,隨着各類圖書源源不絕湧入房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富足感。

雖然購書支出也曾讓自己心慌,但文人學者寫的詞句,就是動人:「金錢在此,已經不是誘惑和誘惑的障礙,而是記憶池塘上懸垂的無鉤魚絲,不為垂釣,只為標記。書是划算,還是昂貴,都不再重要了。」

朋友說我買書奢華。查了辭典,奢華是「奢侈而浮華」,奢侈是「不節儉」,浮華是「虛浮不實,徒有其表」,說奢華,我可以「對號入座」。我知道,該戒的,應是「浮華」。沒有戒律,找一堆名家的話語來掩飾自己的虛浮不實,只是騙自己,騙不了別人。

二月就這樣買書:



2011年三月

2011年三月,暖和的天氣躲迷藏去了,春寒料峭,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的步伐沒跨過宜蘭河北上,網路視頻和紙本書房讓我婉拒穿上雪衣的春神邀約,不離開自己的窩巢。

對於網路,原來只是上網看看書痴的網站和選購網路書店的折扣書。三月初,後知後覺的將「中國網絡電視台」等影音網站加入我的最愛,以半個月多的時間看完45集的「中國遠征軍」,也觀賞了幾部紀錄影片和民歌節目,以及大陸各省衛視和香港鳳凰台新聞節目,開始將台灣的有線電視新聞頻道拋棄了,觀賞網路視頻的時間竟然不夠分配……。

三月裡,書友陳學祈完成了他的碩士論文《戰後臺灣書話散文初探》,是台灣學界第一本以「書話散文」為研究主題之學位論文。他回溯書話源頭、歸納書話面向、定義書話散文,介紹相關專欄與選集、分析書話文化意涵並評析作家作品,為台灣書話散文型塑出一個大致樣貌。他送我一冊,讀後受益良多,更確定自己對「書話」散文的蒐集閱讀不足。

近年台灣對「書話」散文的出版日漸增多。三月底,購得應鳳凰、傅月庵的《冊頁流轉-台灣文學入門108》,它收錄了108位作家的文學書,包括菁英的、嚴肅的;大眾的、通俗的,書影美不勝收,是一本關於「台灣文學」和「書的時代容顏」之書。作者認為,這108本足以用來勾勒從日治時期一直到新世紀為止,台灣文學發展面貌的書籍,獲得揀選,只是作者「很主觀的看法」,真要講究細膩周全,「恐怕再選108本書,也還是不足」。我手頭正好有前臺北縣政府出版長居臺北縣的20位文學家採訪小傳,就有15位未獲選入…。

《冊頁流轉》讓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介紹了各書版本流變,不少為市面罕見珍本。例如季季的《異鄉之死》初版本於1970年由「晚蟬書店」出版,這家書店當年由22歲輔大哲學系畢業的女孩陳星吟主持,但只經營了短短的兩年,出版十幾本書便匆匆結束了。喜歡收集文藝書的人會以「收集晚蟬」數量多寡做為實力高低的指標(p96),這方面,我可是毫無實力……。

三月也買到一本大陸出版,何永炎著《荔園書話》,很欣賞書中的一句話:「人只要還在買書、藏書、讀書,就是對生命、對自己還懷抱着希望」。書,可帶給人們無窮希望,喜歡買書的我,也是懷抱希望往前走……。

三月買書,數量較往日減少了



2011年四月

2011年三月之書之日記PO上網不久,老友阿賴就來信說我買書買得太凶了。她幫我統計三月的購書支出:「三月份你總共買了9443.62元的書,會不會太多了一點?而且,看不完吧??」我不知道尾數62是怎樣算出來的,九千餘元的書款支出,確是「太多了一點」,但,我對高漲的購書慾望,無力控制,也無心撲滅…..。

2011年四月繼續買書,在濁世中,戀書應是最廉價的物慾,書不會讓人落入空無,購入的書收藏於房間,也同時儲藏了生活和記憶….. 。

四月,在台北的書店買到一本書:《把自己和書關起來》,看書名就「深得我心」。是南京的中學語文教師周春梅很抒情的「閱讀札記」,書名取自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的一句話:「真正的文學始於一個把自己和書關起來」。在漫長而寂寞的「把自己和書關起來」的日子裡,這句話給了她莫大的鼓舞….,在現實生活之外,她用閱讀建構了一個自己的「新的世界」.…..(p152~153)

原來每週五在宜蘭市場附近擺設的40元廉價書攤,已經很久沒有「新書」進貨了,紙本閱讀人口的日愈減少,以及網購二手書的便利,讓上下游業者對「回頭書」的處理,各有盤算。市場邊書攤販賣的品相全新的「回頭書」,原來是以每本30元招徠顧客的,後來調高為40元,看來,40元書攤也將走入歷史。

四月在台北市有一場舊書交誼盛會和「雜誌生活節」活動,很遺憾沒能到現場。我對舊書的蒐求一向消極,對雜誌創刊號的收藏也是不積極的,以平常心隨緣買書就好。

四月買書,還是保持平常方向。



2011年五月

五月的最後一天,自便利商店取回董橋先生的:《橄欖香:小說人生初集》,書友whisly告知董橋新書出版訊息的當天就上網訂購了,四天後,新書到手。

這本書,Whisly已經讀完,他寫了讀後心得: .

「 董橋先生的《橄欖香》一書,讚,細細修剪、慢慢調和。比起《青玉案》、《絕色》來說更勝一籌。有重回以往的文風,少了近來常出現的濃稠的物象及華艷,多了數分的思古清風,好讀好看.......」

確是。2010年夏天,董橋念憶舊人舊事,開始將他與舊識「經歷過的『人生』在『小說』的油傘下沿着從前的腳印辨認從前的陰晴圓缺」,疑真疑幻,情深筆淡。《橄欖香:小說人生初集》是董橋的最新寫作追求,收集三十篇文章(含自序一篇),是「極短篇小說」集。他讓自己穿梭在故事裡扮演一個冷靜的觀察者,這位講故事的「我」快七十歲了,他說,再不寫轉眼一定不想寫。

一年來,董橋每星期寫一篇,推之敲之,再三潤飾,「情節要淡,情味要濃….」,盡量在兩千五百字的篇幅裡潛心經營。他早年的南洋舊識章嬙在網上讀遍他的文字,認為寫得簡潔跟寫得好一樣難,期待董橋晚年的作品就這樣簡潔下去,她說:「老人以淡為貴,活得清淡,吃得清淡,寫得清淡….」。

突然想到,喜歡看董橋的文章,有一個原因是他在南洋成長,他寫的南洋故事讓來自南洋的我看了很感親切,《橄欖香》這本書裡,就有不少南洋故事….。

五月的情緒,有點低潮,在書房裡翻到《荒野甘泉(王尚義的日記)》,一位只活了二十六歲的青年寫的書,很久很久以前就看過了。當年喜歡王尚義著作的人不少,他的《野鴿子的黃昏》曾牽出蒼涼的故事,有一位中學女生遇害前,有人看到她曾獨自坐在遇害地點不遠處看小說《野鴿子的黃昏》,記憶裡,好像另有一位女生在指南宮後山自焚,在現場附近也找到王尚義的書….。閱讀舊書,喚回自己「很文藝」、「很希臘」的陳年記憶,五月下旬,灑落的雨水竟還是冷的…….

五月,仍保持這幾年的閱讀興趣,依舊「書話」、依舊「日記」、依舊「書簡」,繼續收藏董橋、徐訏、曹聚仁、黃裳….。但也有了約束,不再濫買了。

五月購書和以往比較,數量少了。



2011年六月

2011年六月的最後一天,從便利商店取回向上海書店訂購的三本書:《流水集》、《編書記》、《譯書記》,都是「談書的書」。這幾年,買書讀書目標方向明確,雖也樂在其中,但也有閱讀偏執的心虛,更擔憂自己已出現的「為收藏而收藏」的病狀….。

我好像沈溺於「專題收藏」圖書興趣了,從雜誌創刊號、談書的書、日記著作、作家書信、以及有關緬甸、宜蘭的書刊,和徐訏、董橋、曹聚仁….等多位作家著作的收藏,都以「收齊和擁有」為目標。平日逛書店,留意的也僅是個人所偏愛的書籍,無心汲取學術研究著述養分……。

曾經在網站看到報導,河南鄭州有一位六十八歲的張姓市民收藏各種版本的《紅樓夢》九百餘種,也有人搜集收藏了有關徐志摩的圖書四百多本,收藏有關「談書的書」的就多了,大陸學者徐雁先生收集的「談書之書」,估計已有一、二千本,至於收藏魯迅、周作人的書、性學書刊以及「文革」時期出版的戰報和小說的,都可以在網站看到收藏者展示的藏品書影和書單。這類「專題收藏」者在大陸大有人在,有人是因研究工作需要大力收集的,而更多的人只是「為了擁有,為了一飽眼福」…….。

有朋友認為,我對書籍的「專題收藏」興趣,無可厚非,但為尋求同一題材的所有書籍,常有遺漏的焦慮,很多「談書的書」以叢書出現,會為了擁有將整套叢書買下,這已是有病徵的「藏書癖」了。我只有安慰自己:目前尚能自知自己毫無財力,也沒有精力來收齊它們,一切隨緣,相信病症還不嚴重,興趣會轉移的,應該還有反省回頭的機會………。.

其實,在書刊的面前,我還是有病症的。目前閱讀,很多文章往往沒有耐心看下去了,這頁挑一段,那頁讀兩行,過目即忘,隨手抄寫的文字變成鬼畫符,很快就不認得了,也因為閱讀雜亂無序,毫無系統,像宋人朱熹說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落得胸無點墨,書寫空疏寡實,枉為愛書人…….。

六月,繼續將自己鎖在宜蘭,沒有踏進台北市逛書店,還是以上網購書為主,遇上網路書店的「跳蚤市場」廉價書,買了不少「中古書」。網路書店出現的「中古書」,有些在40元書攤可更便宜買到,不過,40元書攤近來貨源短缺,業者已有收攤的準備了。

這個月,也把握新書預購折扣機會,挑了幾本新書…。看六月購書書單,六月買進的書是少了…….。



2011年七月

每年七月,從月初到月尾,家中祝福歌聲不斷,生日年慶蛋糕一盒一盒切不停,是我家老小團聚慶生祈福之月。

七月,收了妻和女兒的生日「紅包」,買書也就「不假思索」,陷入瘋狂。月底檢討,不禁埋怨自己買了不少「沒必要」、「不值得」、「不會看」的書!糟蹋了女兒贈禮的心意。

今年七月最佳的禮物來自香港。陌生的Edmond Yue知道我收藏徐訏的書,在我的部落格留言,說他也有「徐訏和其他作家書影願意傳給我」,E-mail幾通後,我猜出他是香港的余冠漢先生了(今年四月間,他也曾以「阿余」之名留言,說他也收集徐訏的書和資料)。余先生和廖文傑先生曾被大陸著有《我心徬徨~徐訏傳》、《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的文學評論家吳義勤稱為是「鐵桿的徐訏迷,收集了有關徐訏的幾乎所有資料」,並指兩人多年來「無私地把這些資料寄給了我,對我的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幫助」。

多年來,我也在努力蒐羅徐訏的書,但並不積極,幾位陌生的書友非常熱心協助我蒐書,將淘得徐訏的書贈我,實在感動。看了余冠漢先生傳來的書影和資料,真是望塵莫及啊,尤其他與廖文傑蒐集整理徐訏佚失的文章出版,更見情意。余先生還說:「文傑兄會給你寄《魔鬼的神話》」,這本徐訏小說創作、筆記、戲劇補遺,我沒蒐集到,很高興廖先生要寄來。

徐訏的著作,我購藏有台灣正中版《徐訏全集》和上海三聯版《徐訏文集》,雖然這兩大套內容編輯或印刷裝訂粗糙,徐訏的作品大致收齊,今後蒐求的當是徐訏佚文集與研究徐訏的著作。由廖文傑先生的文章裡,我讀到香港作家陳智德在2009年已著手寫「徐訏評傳」,如果完成,將是近年來有關徐訏研究的一部新書了。

七月裡,原來每星期五在市場邊出現的40元廉價書攤,整整一個月未再出現,之前就曾聽業者老余說:「回頭書價格拿俏」,拿不到書賣,要收攤了。三年來,每星期五早晨我習慣逛市場廉價書攤,陸續買回不少「內容紮實」的書。最近在誠品書店,看到幾本書眼熟,原來是在廉價書攤購得的「回頭書」改換容顏出現,當然,40元是買不到了。這一個月,每周五我仍不知不覺走近市場,看書攤是否「捲土重來」….。

要戒除已養成的習慣,還真不容易。七月跑了三趟台北,還是習慣逛公館一帶的書店買書,揹重了就不逛了,而網路購書、便利商店取書的習慣也戒不掉。七月初,書友「書迷」留言介紹劉峰松的《如數家珍—劉峰松蒐書奇譚》,在他網站看到《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也在書友PK2網站看到推薦《湯炳正書信集》,一併向網路書店訂購了。目前許多書友不再重視部落格的經營,但我仍維持逛書友網站,看看書友的閱讀心得,有好書就跟進購買。

,七月起,因為有生日禮金,買書瘋狂,不知不覺就多買了,下不為例。



2011年八月

2011年八月最後一天,在便利商店取回訂購的三本「書話文存」,已有很長的時間,我很少買到合口味的「書話」著作了,這三本,可讓我聞到久違的「書話味」。

這套「書話文存」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瑜博士主編的。在去年(2010)八月的書之日記裡,我就提及到見到商務印書館出版《書話文存》書訊,也買了首冊《書旅》,包括《書邊上的圈點》、《書墨》、《綠窗書影》、《坎坷半生唯嗜書》等列入待購書單。沒想到,一年以後,才買到《書邊上的圈點》、《書墨》、《綠窗書影》三本,王學泰的《坎坷半生唯嗜書》尚未購得,繼續列入待購書單。

我早年就對書寫與書有關的出版品特別喜愛了,簡體書尚未進入台灣書市時,還不曾見過有以「書話」為名的書,也不知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書話」就已興起,直到在台北重慶南路一處地下室流動書攤買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今人書話系列」,及北京出版社出版姜德明編的《現代書話叢書》以後,即對一系列簡體「書話」出版品,愛不釋手,從此「陷溺」於「書話」深潭,難於抽身。

這次購買王春瑜的《書墨》等「書話文存」,我認為幾乎篇篇都有「書話味」,從目錄裡隨意一挑,如《燒書考》、《哀亡書》、《書神之吼》、《藏書百態》、《剽竊考》、《三十年藏書記》、《奇書一瞥》、《蒙汗藥與武俠小說》、《書緣,一個長長的故事》、《書眉漫話》、《鍾芳玲的盛宴》、《奇美之境---談流行書風》、《如廁就讀及其他》…等篇章,每一篇都談到書,內容書寫掌故、抒情、觀點俱備,不敷衍了事,讓我喜愛不已。

主編《書話文存》的學者王春瑜認為:「書話」作品受到讀者的歡迎,根本的原因是這些書「都是學者作家化或作家學者化的結晶」,鄭振鐸、阿英、唐弢等幾位文學史專家寫的書話,「信手拈來、道人所未道、文字簡潔,甚至文采斐然,讀後不僅增加學養,還因文字娛目,而感到愉悅」。認為鄭振鐸等學者專家的書話著作「無疑是傳世之作,書話這種文體,也必將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本着「傳承書話文體的願望」,他主編了《書話文存》。(《書墨》總序p2)。

近年來,「書話」作品大量出版,難免魚目混珠,我貪多求全的野心,會因買到「劣品」嘆氣,也有「該買的沒買到」的懊惱。不過,我對「書話」書的興趣,看來一時不會轉移的,還是會繼續買下去,也只有自嘲是「樂在迷戀」了。

八月間,朋友鼓勵我不要悶在家裡,應開個「臉書」多多與朋友聯繫,於是,電腦白痴的我,選了個「諸事不宜」的日子,在女兒幫助下建置了「臉書」,沒想到「臉書」竟是活潑熱鬧的園地,幾天下來,「舊雨新知」如雨後春筍冒出,少不得「以禮相待」,按「讚」會友,我這習慣獨處的人誤闖了,多日摸索下來,還真無法適應….….。

八月還真是我的「徐訏月」,香港的余冠漢先生幾乎天天傳來他費盡苦心蒐集的徐訏書影和資料,購買的幾本書中,不約而同都有寫到徐訏的,例如陳智德的《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就有<失落的鳥:徐訏來港初期小說p35>,<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和力匡p52>,羅孚的《文苑繽紛》書裡有一篇<徐訏的女兒和文章(p60~66)>,二手書思果的《霜葉乍紅時》也有一篇<憶徐訏p197>,更樂的是香港余冠漢先生更寄來徐訏的《魔鬼的神話》和《徐訏抒情詩一百首》。長外以來,我一直喜歡閱讀徐訏的作品,喜歡他以簡單俐落的文筆解析複雜的人生。作家隱地就說過,我們很不容易長久的喜歡一個作家,有許多作家,由於我們自己年歲與生活體驗增長,他們的名字不久就被我們遺忘,或者,也不過只記住一個名字而已,但徐訏的作品卻自始至終吸引著他,這或許他對徐訏的偏愛,但最主要的還是因徐訏每發表一篇文章,裡面總有使人深思之處。《穩地看小說—徐訏「離婚」p161》。

八月上旬,曾與大學同學到苗栗縣敘舊,並遊覽南庒「護魚步道」、「桂花巷」老街和法雲禪寺等景點。在法雲寺很高興在善書櫃內結緣取得精裝本《弘一大師有關人物論文集》:584頁,陳慧劍主編,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印行。這一本論文集,是自1992年以來,海峽兩岸研究弘一大師的第一份花果。彙集二十一篇論文。其中「附篇」是一九九五年台北第一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的成果,前面十四篇,則是一九九七年八月第二屆德學會議的菁粹。

法雲寺為台灣佛教四大道場之一,原建於民國元年,後因地震毀壞重修,新建的法雲寺廟貌莊嚴雄麗, 寺內大雄寶殿供奉一尊來自緬甸的白玉佛,高約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得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地華僑捐助,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安座。能見到緬甸來的玉佛,真有他鄉遇故知的親切。



2011年九月

記下買書資料的每月書之日記,寫了好幾年了。最早的個人日記裡,只簡單記下買書兩本或買雜誌一本,難得見着有記述書名作者出版社資料的。直到學會上網,學會逛網瀏覽愛書人書寫的愛書淘書藏書惜書記事,開始學着充實買書資料。但也只是書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本資料的文字堆砌罷了,日記裡少了閱讀心情的抒發,更沒有染滿塵垢的舊書詠古,沉悶無趣…..,寫久了也就疲乏,幾乎想停鍵擱置了。

可是愛書買書上了癮,戒不了的。成堆的書將屋子裡的空間擠得透不過氣,讓家人喘息困難,怨聲載道。但,我仍一直買書帶回家。書攤,永遠牽絆愛書人,許多書,都會藏着幾頁愛書人與書的故事…..。

那天翻閱冰心的《南歸》,對作者返家探視病重慈母的親情描述,雖然感動,我記住的,則是書中的另一段:冰心的先生一大早要坐三等車趕回北平,她再三交待,天冷,三等車沒有汽爐,還是不坐好,和老婆同甘苦,「並不在於這情感用事上面」。結果她先生回到北平後給冰心寫信說:「對不起妳,我畢竟是坐了三等車…….我將剩下的車費在市場的舊書攤上,買了幾本書了….」。

我想,我還是會不停買書的,每月的書之日記也就持續了。2011年9月的最後一天,買了一本香港作家葉輝的《曬書記》,稍稍翻閱,就讀到若干未曾讀過的書的故事:

2008年二月,香港「青文書屋」主人羅志華在書倉庫被塌下來的書箱壓死後,家人後來領回百箱「遺書」,書中異味永久不散,於是在褥暑時節借得一所學校的操場「曬書」,曬了一段時日,「遺書」才搬到一個單位收藏。葉輝去看了三、四次,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每回翻揭書頁,猶覺得有曬之不散的人味夾纏於書味,恰若喃喃呼喚,隱隱可聞。

葉輝也提到張恨水筆下的一個愛書人的故事。抗戰期間,張恨水在重慶書攤上看到一本黃景仁的《兩當軒集》,價昂讓他遲疑購買,後來決定忍痛買下,卻被另一位比他早到的中年人購得了。兩個愛書的寒士竟然惺惺相惜,中年人提出把書轉贈給張恨水,自己則抄一份副本。兩人素不相識,因書結緣,中年人相贈的除了一本書之外,還有一份矌達的讀書人情懷…。

讓人感動的書的故事不少,但老朋友因書而幾乎反目成仇的故事也有….,在許多愛書人寫的「書話」書裡,書世界的故事無窮,書會消失,但書的記憶是不會死的。不是有人說,《別想擺脫書》嗎?,

九月繼續購買不少文人學者和愛書人的閱讀隨筆,我統稱是「書話」書,葉輝的《曬書記》是逛書店看到買的,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開卷書坊》叢書八本,是訂購取得,九月僅取得五本,未購得的《書林物語》和《劫後書憶》,大概要一個月後才能收到書,尚有《開卷閒話六編》一種,就繼續找了。



2011年十月

2011年10月下旬,書友浩宇環島旅遊最後一站來到宜蘭,雨也跟着他來了,只能就近逛逛。回到台北後,他在臉書寫了遊記,宜蘭的一段是這樣記述的:

【….林大哥帶我去參觀宜蘭縣史館跟宜蘭縣政府。縣史館非常棒,一樓是關於蔣渭水的展覽,B1的圖書室可以在那坐上一天好好讀書。而且收羅豐富。逛著逛著發現臺灣中華書局為慶祝中華民國七十週年,出版《臺灣先賢集》八冊,紅皮精裝燙金字,相當慎重。

我走訪台南、花蓮、台東,看到用心於文化資產保護的單位,以及民間文創小店累積的力量。相比之下,真是讓人感慨,百年之際,政府除放放煙火、唱唱歌外,好像沒能留下些什麼。

這幾年逛舊書店,偶然會碰到慶祝民國六十週年、七十週年的出版物,題名乍看八股教條,但有些內容其實不錯,並非樣板文章,撰文者皆是一時重要學人,回顧這六、七十年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學術的發展紀錄。當年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正中書局),今日誰能續之?[清]阮元曾說:「學術盛衰,當于百年後論升降焉。」我們的政府跟學界為了這個時刻有做了些什麼嗎?】

浩宇的感嘆,讓我想起剛過目的舊剪貼裡的一則文章,有署名金劍寫的《試論民國文學史》,提到「有關部門為紀念民國建立六十年,將編印一部民國文學史….」。好像學術、文化界紀念民國六十、七十週年,尚勤於規劃出版專著,之後就罕見了。今年紀念民國百年,學界似乎更冷淡看待,反而大陸文化、學術界在民國熱潮中,出版與民國有關的讀物可謂琳瑯滿目…..。

民國百年只剩兩個月就要消失,今年買書,也買了十個月了。年初曾有專題收藏大陸有關民國出版品的念頭,但稍作試探,打退堂鼓了,民國時期的人物連殺手、土匪與賊寇都寫了,買不完的。(上海書店列表販售的「民國史」有735種,「民國人物研究」有653種,尚未包括新書)。.

2011年10月,我還是繼續買書,也與幾位海外書友結緣,



2011年十一月

這幾年的生活已定型。除了買書、看書,及在臉書和部落格的隨意書寫,就是與老友小酌、唱歌娛樂,寫日記的習慣也維持至今。我每月寫了兩種日記,一種是不公開的生活日記,另外,就是將生活日記裡有關購書的記錄挑出po上網的「書之日記」。

因為常買書,日記裡就有購書記錄,看書筆記則罕見。顯然,我的買書只是一種上癮的嗜好,一種難於戒除的習慣,並未認真看書。

2011年11月的最後一天,買了大陸學者楊義先生的《讀書的啟示---楊義學術演講錄》,505頁的厚度,是他有關文學、文化問題的十八場學術講演的結集,也是一部闡述他治學思路的講演集。在書店書架看到書名,原是將它當作一般講述讀書方法的著作看待。在粗略翻閱了作者的自序和後記與目錄後,認定對於修正我的閱讀態度有幫助,就買了。

楊義在書中強調:讀書是對書的生命的開發,也是對讀書人的生命開發。讀書之學,首在態度,對書的態度總要有存幾分敬重,有了敬重,才能盡心讀書。讀書是要有眼光,知所選擇,在熟讀深思、袪蔽啟蒙上下功夫。他把讀書、著述和講演看做一個互為表裡、互相啟示的過程,「不讀書,或讀書而未得到啟示,是不宜作學術文化演講的」。

楊義提到,學問要做大做深,應該是「耳學」(講授講演之學)、「眼學」(文獻閱讀之學)、「手學」(動手搜集材料之學)、「腳學」(走訪調查之學)、「心學」(悟識思辨之學)等「五學」並舉的。講演作為「五學」的入門初階,有助於培養學思的興趣和創造能力。(P504)

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的《國學聞見錄》,也有篇章提到讀書,作者東方喬有一則提到了「三種人猶不宜讀書,更不必多讀書」:一是天分極高之人,一是天生糊塗懵懂之人,一是心術不正之人。他說:「書可育人,此其正也;為屑小邪人所用,此其弊也….」(P197)

《國學聞見錄》為繁體版,作者東方喬是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這本書有寫文學思想,也有藝術批評,還有書法心得,更有故鄉逸聞、市井掌故,所見、所志、所寄大多與「國學」有關聯。

關於買書、看書,文人學者常有記述,大陸作家朱霄華在他的文集《丹霞齋筆記六種》裡,曾寫到他有一天破紀錄的在舊書攤買了八十七本書。2006年11月5日顯然是作者買書最瘋狂的一天。這天他寫道:「87冊書,四個塑膠袋子。我都後悔買多了。從上午七點到中午12點半,我在馬街舊書攤上呆了五個半小時……..87冊,在我的個人購書小史上,像這麼大的數量可是從未有過的.。…. 」(p50)

對於讀書,朱霄華在日記裡寫了他的「規矩」:

「只讀死人的書,不讀活人的書,這是以前給自己定下的規矩。近來閱讀了老頭子的書,很感覺到趣味,看來這個規矩要破一下,可以改成:精讀死人的書,隨便讀讀活人的書。」(p048)

「關於讀書,我的意見是,讀有用的書,不如讀無用的書好。讀時人的書,又不如讀古人的書好。既然有用的書讀了那麼多,還是不能解決世界人生問題,只會添亂,就乾脆讀點無用的書來得划算。」(P049)

這個月也買了一部《稗談書影錄》,作者王振良為天津市《今晚報》編輯,酷嗜藏書,他的個人藏書,「目前已經達到了三萬冊,其中約有二萬冊來自網路。而在綗路購得的書中,至少有四分之三是『孔夫子』的貢獻」(p429)。

已成大陸網路舊書業龍頭的「孔夫子舊書網」是在2002年11月開通的。在大陸,如今「孔夫子」幾乎已經成為「淘舊書」的代名詞了。由於不熟悉匯款作業,這幾年,我僅委託友人在「孔夫子」買得十餘本…。

《稗談書影錄》附錄一篇作者於2010年完成的四萬多字《我的網路書緣》(p408~462),除了記述個人的買書生涯外,也詳細記錄他所經歷的大陸網路舊書業(從網路書攤到網路拍賣)肇興過程。其中提到網路拍賣經常被搶購的書,一是民國毛邊本,二是新文學版本(特別是文學大家和無名作者之作品),三是各種目錄學著作(著名藏書家之藏目和阿英、傅惜華、孫楷第等編著的專題目錄尤為熱門),他曾競標過傅惜華的《中國俗曲總目稿》,出價已高至人民幣800元,竟還未能得到(p427)。我對毛邊本沒有興趣,比較感興趣的是各種目錄學著作和文學版本。

十一月買書,依舊跟着閱讀興趣走,也是以網路書店購買為主。



2011年十二月

進入冬季以後,東北季風和南方飄來的水氣一天接着一天,一週連接一週覆蓋蘭陽平原,冬雨灑遍了田野街巷,找不到太陽曬乾,陽光被雲層封鎖已有很長很長的日子了。室內,燈光下偶而有盤旋的飛蛾,它讓我心驚,懷疑啃蝕書報的白蟻蠢蠢欲動,隨意擺放在角落的書堆裡隱隱傳來呻吟:「讓我透氣讓我透氣….」.。

2011年的帷幕已徐徐落下。這一年的購書日記就要封「鍵」了。幾年來,一再高漲的購書慾望,讓我在「書之日記」留下對書的濫情。我相信,在濁世中,戀書慾望是神聖的,書,不會讓人落入空無。

翻閱今年一月的書之日記,看到曾經抄下的一段:

「…要是你不讀書,起碼也要接觸它,或者愛撫它,仔細欣賞一番。

讓書保持打開,從目光落下的第一句讀起,然後換下一句。進行一趟發現之旅,探索未知的世界。

親手將書收回架上,照自己的意思擺放,這樣即使不曉得書的內容,起碼知道它在那裡。

就算書不能成為您的朋友,也要認識它。

就算書無法打進您的生命,也要讓它們成為您的點頭之交」(美國自由作家艾莉.佛雷特著、賴盈滿譯《愛書狂賊》p110)

作者勸勉人們親近書本的苦心,真讓人感動。我雖然沒有一直「讓書保持打開」,買回來的書胡亂置放,要找的時候不知道「它在那裡」,但確信書打進我的生命,許多書成為我的「點頭之交」….。

今年四月初,老友阿賴曾來信說,我買書買得太凶了。她幫我統計三月的購書支出:「三月份你總共買了9443元的書,會不會太多了一點?而且,看不完吧??」我想,這一年的購書支出,如果每月按此數目平均估算,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

這一年,有幾本書飄揚過海而來,讓我喜出望外。十二月中旬,香港書友思存e-mail傳來訊息,我年初囑咐他留意的《緬華社會研究》第四輯,十二月初終於在孔夫子舊書網買到寄過來了。香港的余冠漢先生也寄來他和廖文傑先生蒐集整理的徐訏佚作《魔鬼的神話》和《徐訏抒情詩一百首》,充實了我的徐訏著作收藏。澳門的許均銓先生和新加坡的段春青小姐也寄書來,而台灣的書友逸華兄從大陸為我索得一本簡體版《書緣人間 作家題贈本紀事》,有作者古劍先生親筆簽名,更讓我意外驚喜…,書友,真是閱讀與藏書生活裡的益友良伴。

今年在台北的書店曾買到一本書:《把自己和書關起來》,看書名就「深得我心」。是南京的中學語文教師周春梅很抒情的「閱讀札記」,書名取自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的一句話:「真正的文學始於一個把自己和書關起來」。在漫長而寂寞的「把自己和書關起來」的日子裡,這句話給了她莫大的鼓舞….,在現實生活之外,她用閱讀建構了一個自己的「新的世界」(p152~153)。可惜,我多數時間是自己把書「關」起來,未曾打開,希望新的一年,我能持續「返老還童」,用年輕的心閱讀、用成熟的智慧書寫…..。…..

我的「書之日記」已連續寫了六年,2011年的購書行動,就在十二月的書之日記裡終結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