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蘭陽之三 宜蘭縣的青年文藝雜誌

五十年前的民國四十年代,宜蘭縣的青年文藝雜誌如雨後春筍冒出。那時候,十六歲的高中生吳敏顯「和幾個不同校的同好」也辦了「旭光文藝」等幾份刊物,還當起刊物主編。宜蘭縣籍兒童文學作家邱阿塗介紹宜蘭縣文學發展概況時,將這一時期列為「青年雜誌」時期,肯定救國團在縣內各中學積極提倡青年學生文藝,帶動了文藝創作風氣,培養了不少日後的優秀文藝作家。

宜蘭縣的第一份青年刊物,應是創辦於民國四十年的「宜蘭青年」週刊。這份屬於民國卅九年六月成立的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宜蘭分會宣傳刊物,附闢於當時的宜蘭台光報,但僅出刊五期(台光報創刊於民國卅九年十二月廿五日,不及一年即停刊)。當時蘇澳另有「蘇澳青年」月刊,每期可行銷五百份,後因經費短絀停刊。

民國四十二年五月二十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直屬臺灣省宜蘭縣支隊正式成立,仍以「宜蘭青年」週刊之名發行刊物,所屬各學校大隊亦編印有定期刊物,如「宜中青年」「宜農青年」「蘭女青年」「羅中青年」「頭中青年」等,這些刊物內容「均頗切實而富於文藝興趣」,並多由「該隊青年作家所撰述」。而原在軍隊裡擔任通訊官的朱家駿(筆名朱橋),出任宜蘭縣救國團文教組組長後,更與義工鄧文來、孫虹、幹事連開、常德潤等攜手推展宜蘭藝文活動,發行「青年生活」「青年雜誌」「蘭陽青少年」等青年文藝刊物。其中每月出版的「青年生活」有新聞版與文藝版兩種,知名作家王藍、張秀亞、謝冰瑩、郭嗣汾、公孫嬿等都經常為該刊寫稿。已故的朱橋當年也曾為宜蘭雷音寺編輯「今日佛教」、「覺世旬刊」雜誌,他後來被「幼獅文藝」雜誌網羅。

目前擔任宜蘭社區大學講師的縣籍作家吳敏顯,曾形容四十年代末期的蘭陽平原「充滿了濃郁的文藝氣氛」。當時宜蘭縣的各種青年文藝社團有五十餘個,每月有二十多種的青年刊物和青年朋友見面。而吳敏顯參與編輯的就有「旭光文藝」「宜青之聲」「蓓蕾」「蘭苑文藝」等,2005年二月出版的「文訊」月刊,吳敏顯以「十六歲的主編」為題回憶年少的文藝編輯歲月,其中介紹由他主編的「旭光文藝」為刻鋼版油印發行的刊物,是一張八開雙面月刊,曾不間斷地編印了一年四個月,每期印刷一百份,主要分送宜蘭地區各高中職校,作者群學生居多。

「旭光文藝」於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創刊,以「宜蘭青年育樂中心學藝勵進會」為發行人,曾任壯圍鄉長的曾來福出任社長,吳敏顯擔任主編,內容以戰鬥文藝為主。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發行「創刊週年紀念號」,曾介紹該刊的作者包括朱橋、鄧文來等遍及全省。民國五十年元月發行的「旭光文藝」第十四期,曾刊登台北師範學校鄭秀雄的一篇「遊子心」,他稱讚「旭光文藝內容的充實、編排的新穎和特殊的風格」,每次接到了「旭光」,讓做客他鄉的宜蘭人「就好像聞得了故鄉泥土的香味一樣地高興和快樂」。

不過,十四期之後「旭光文藝」就停刊了。

五十年元月廿日,吳敏顯主編的「宜青之聲」創刊,內容以報導救國團團務及青年活動新聞為主,以「為青年說話、說青年的話」為宗旨,獨樹一幟。在創刊號中,吳敏顯以「團結筆隊伍」提出呼籲,指出蘭陽地區學校刊物的出版可以說已到「狂熱」的階段,尤其屬於純文藝方面的刊物,但創刊出版的刊物多、休刊停刊的也不少,為免於自生自滅,筆隊伍應團結起來。朱橋則以「新的開始、新的希望」為題,指宜蘭縣擁有廿多個青年刊物中,「宜青之聲」為宜蘭的文壇,又帶來了一個新希望。

「宜青之聲」也難逃快速停刊休刊的命運,但吳敏顯應邀又與潘秀明合編「蘭苑文藝」,於民國五十一年十月卅日創刊,初期每月鉛印出版八開一張,曾被稱作「是宜蘭縣第一個學生創辦的雜誌」,但出刊没幾期就停刊。「蘭苑」後來在當時的宜蘭縣議會議長陳進東先生的贊助下,於民國五十二年八月一日復刊,編排甚為生動。

五十年代初期,救國團提出的「文藝到學校去」有豐碩成果,民國五十年一月,吳敏顯曾發表一篇「青年刊物在宜蘭」的報導,介紹當年縣內各學校出版的青年刊物,計有羅東中學的「蓓蕾」「波濤」、「中流」三種;宜蘭農校的「映波」、「天鵝」、「生命」、「森濤」、「激流」、「小茅屋」、「幽冥」、「思齊」、「雄獅」、「雁音」、「啓文」等十一種;蘭陽女中的「蘭女青年」、「蘭園」、「綠園」等三種和頭城中學的「頭中青年」;宜蘭中學的「洪鐘」;基水蘇澳分校的「海鷗」、「寒星」等,其中羅東中學的「蓓蕾文藝」由吳敏顯主編,於民國四十九年十一月創刊。

吳敏顯目前也是黃春明創辦的「九彎十八拐」雜誌編輯之一。(原刊2005年「宜蘭在地報」,2007年4月19日修改)

附錄:

這篇「片片心意為蘭陽」是我的舊稿,於民國六十五年五月五日刊出。吳敏顯看到後來找我,兩人第一次見面。三十年了,吳敏顯的新書一本一本出版,也沒有放棄編輯工作,樂在其中。

這篇舊稿提到吳敏顯,所以附錄留念。

*********************************

片片心意為蘭陽

吳敏顯是許許多多離開宜蘭到外地求學、工作的宜蘭人之一。目前他任職陸軍出版社文藝叢書主編。最近,他出版一本散文集--「靈秀之鄉」,有許多篇寫的是宜蘭,在年底以前他「將回宜蘭定居」了。他說「靈秀之鄉」將是他帶回宜蘭的一份小小禮物。

不僅是吳敏顯一個人,這一年來,許多在外地求學、工作的宜蘭縣籍人士,都帶給宜蘭許多禮物,下面是幾個例子:

--旅居台北市的宜蘭同鄉組織了同鄉會,並定期出版一本非賣品的「蘭陽」雜誌,這本雜誌在今年三月剛慶祝創刊週年。在鼓吹「建設宜蘭」方面,許多在這本雜誌撰文的地方人士都強調--蘭陽地區純樸民風及勤儉耐勞的美德,不可因蘭陽的開發而失去,主張不可蹈其它縣市的覆轍,並將蘭陽「塑造出一個將城市與鄉村打成一片的新模型」。

--就讀全省各地的宜蘭縣大專同學,在今年暑假及寒假兩度組隊回鄉舉辦了多項活動,「蘭陽樂潮」的舉辦在推動宜蘭地區音樂藝術風氣方面,已日見成效,大專同學的主張,是希望把新的技術新的觀念,不斷輸入宜蘭。

--不久以前,宜蘭縣籍人士張建邦(淡江文理學院院長)創辦的「明日世界」雜誌,和宜蘭縣政府聯合舉辦開發蘭陽地區座談會,學者專家對建設宜蘭提出不少意見,這也是旅居在外的宜蘭人送給宜蘭的禮物。

最重最厚的禮物要算是中央及省府核定鉅款改善宜蘭區域排水計畫,省府又以一百五十億辦理蘭陽地區第一期五年發展計畫,從本年度執行,將使宜蘭縣從此擺脫落後的陰影,迎向燦爛的明天。

顯然的,宜蘭地區在今後幾年內將有新的面目出現,旅居在外關心家鄉的宜蘭縣籍人士,已由懷念家園美麗景色進而貢獻一己之力,願同心協力開發宜蘭。除了學者專家提出的「書生之見」外,旅外的宜蘭企業家們最近也紛紛返回家鄉投資設廠(今年元月份內,來宜蘭申請設廠或復工的工廠,達二十餘家)。

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作家歸人在他的一篇「憶宜蘭」文章中,以「城在綠叢裡」來誇耀宜蘭的美麗,宜蘭的樸質人情味,是他所留戀的。

吳敏顯在他的「靈秀之鄉」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則故事,有個富商在礁溪五峰瀑布靜思兩天之後,大概澈悟出玄機來,第三天毅然落髮為僧去了。宜蘭的山水清音,對特具天秉之人能有所悟,對常人來說,則是滌濯心靈的一帖良藥。

宜蘭是美麗的,正如淡江文理學院院長張建邦所言,蘭陽平原之外,山勢蜿蜒,峰巒起伏,平原之內,溪流交錯,河川縱橫,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品,此時建設,就像在白紙上繪畫,可以隨心所欲,塑造一個康樂的新環境。

現在,開發蘭陽已由計畫進入執行階段,旅居在外的宜蘭人或著文論述,或投資設廠,一切一切,片片心意為蘭陽。而主管建設單位,在宜蘭「這張白紙上所繪畫」的圖案,最好能多聽聽懷鄉的宜蘭人心聲,莫把都市病症引進。

後記:

民國六十五年是我來宜蘭工作的第二年,這篇舊稿裡提到的書和雜誌,除了「蘭陽」雜誌,多已絕版及停刊了。

「宜蘭縣的青年文藝刊物」原刊2005年「宜蘭在地報」,但是那一天刊出的,忘了。因為找不到報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