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記

葬身書山的人

因為書桌旁有一本「青文書屋」出版的「香港文學書目」,因為在佛國緬甸少年成長的歲月裡翻閱過香港進口的書刊,也因為自己曾在書店當了一段時間的店員;最近,一位遠在香港被書壓死的陌生人,讓我有痛失老友的傷感。

在報上看到香港「青文書屋」的經營者羅志華意外死亡的消息後不久,朋友就email傳來有關他在香港驟逝的報導與悼念網站。我不認識羅志華,但書是大家共同的朋友,瞭解這起意外事故經過後,我忍不住將家中已經置放過高的書推倒,對著散落四地的書痛斥:「您們怎麼會是兇手?怎麼會…..」。

我無法瞭解,會讓人痴迷愛戀的書,怎會無情地將一位四十五歲的壯漢推倒?還讓他無法與外界連絡急救,孤寂地死亡?

去年在台北誠品信義店購買了「青文書屋」出版的「香港文學書目」,這本書收入約二百本香港文學的書籍評介,也搜隻了1940年到90年代香港重要作家的文學書目。我常翻閱這本書,重溫年少在佛國閱讀香港書刊的歲月,也怨歎後期在台灣鮮有機會購閱香港出版的書刊。

年少在緬甸仰光,就與香港進口的書刊有了深情的交往。當年亞洲、友聯、高原出版社、廣智書局、世界書局和偉青書店出版的文藝、武俠小說與中國古典名著,幾乎都進入我的書架。在台灣,早年香港進口的讀物如鳳毛麟角,我難割斷與香港書刊的「情緣」,一直尋尋覓覓,關注香港的圖書出版和香港文化界的訊息。羅志華終生與書為伍,他讓許多人驚訝的死亡方式,在一些小說裡或許能找到相似的故事情節,是很「文學」的。

今年二月四日(豬年臘月二十八日),香港二樓書店「青文書屋」經營者羅志華外出後,朋友再也無法連絡到他。十四天後的二月十八日,他在貨倉裡被倒塌下來的二十多箱裝滿書籍的紙箱活埋發臭的屍體被找到了,如此死亡方式,讓香港文化界人士馬家輝感嘆:「賣書者死於書堆中,是一種黑色幽默」,也有人對「書壓死人」痛心的感到「荒謬、好笑」…..

羅志華是書店業者,也是用心推動文化工作的出版人,以售賣人文社科和冷門書為主的「青文書屋」,曾是香港文化界人士常落腳聚談的場所。在90年代,羅志華與學者作家合作,策劃、出版一系列「文化視野叢書」,出版的學術文化著作,充實了90年代的「香港學術文化」,台灣的誠品書店曾進口「青文書屋」的書,但我也僅在誠品書架上找到一本1996年1月出版的「香港文學書目」….

「青文書屋」原來是由香港喜愛文學的青年朋友於70年代初合資開辦的。羅志華在1988年接手自力經營,所有業務完全他一手包辦,據說曾經「一人搬50箱書到書展會場,再搬45箱回到書店」。「青文書屋」一直無法打開經營困局,2006年8月底,慘澹經營的「青文書屋」被迫歇業。羅志華另外租了一間小倉庫存放舊書,他不願將書賤賣銷毀,仍在尋找復業機會,有不少時間就待在倉庫裡陪同書過日子,最後在倉庫裡失去生命….。

羅志華在倉庫被塌下來的書箱壓死,是非自願的,當時如果一息尚存,還能有些許的清醒,在寂靜的倉庫裡他會想著什麼?可曾想着人們對閱讀文化的冷漠?是否同樣也有捷克作家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裡在地下室工廠操作壓紙機處理廢紙和書籍的年老的打包工,目睹「人類文明的精華、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橫遭摧殘」的痛惜與憤懣?年老的打包工最後選擇與書同亡,按了開關,抱書跳進壓紙機…。我想,羅志華是捨不得書的,中國古代有一種「用書隨葬」的風氣,稱為「書殉筆葬」,不知道羅志華是否會寬恕壓在他身上的書?是否期待讓那些書也能隨著他入土?

我曾看過一則新聞報導,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一家二手書店老板,因為不滿閱讀印刷作品的讀者大幅滅少,在2007年5月27日舉行焚書大會,將他經營十年的書店裡賣不出的書燒了,他說,他的燒書行動可以視為是「美國讀書文化的喪禮」。如果,羅志華在「青文書屋」歇業後也將書店裡的書焚了,或許就不會死於書堆中了。

一本「青文書屋」的「香港文學書目」,一段年少難忘的香港書刊情緣,讓陌生的羅志華成為熟識。羅志華,黃泉路上好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