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記: 返家日記

2002年十月及十二月,我兩度回緬甸探視母親手術病情。居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拉雜記下緬甸近況。

十月廿一日,凌晨二時,中和下大雨,就睡不著了,早上六時卅分要到中正機場搭機,擔憂睡過頭,也就睜眼想著童年往事到天亮。

自1991年緬甸開放觀光後,今天是我第三度回緬甸。那年我離家來台灣,持「無國籍護照」單程出境,曾有廿六年的時間無法入境緬甸。至1991年緬甸開放觀光,年底我就回家了,但父親已在那年二月病逝。十八歲來台灣時與父親在仰光機場一別,就再也見不著父親一面。現在,我要回家多陪陪母親。

上午十時許,所搭乘的華信航空班機起飛,緬甸時間下午一時左右抵達仰光。已經十月下旬,仰光的雨季尚未結束。下過雨的仰光天空,太陽很快再補位,陽光下有老舊建築熟透的味道,當年留在街道角落的年少足跡依稀可尋,雨後,熱氣消散,舒適多了。

我住宿在仰光市廣東大街﹙曼哈班都拉街﹚一棟大厦二樓,樓下就是菜市場,買賣喧嚷和汽車喇叭聲交織,沒有一秒安靜的空檔。廣東大街因兩旁的攤販佔據和行人與車爭道,擁擠不堪,顯得沒有秩序,還好多處街道規劃為單行道,交通勉強流暢。

今天是緬甸「得鄰卒」點燈節的第二天,民眾仍保持在往家窗台點爉燭過節的習俗,也有青少年在市區的街道上玩沖天炮與放天燈。看到此地家戶點燃白爉燭,感覺怪怪的。市區人潮洶湧,老舊房屋仍多,還真擔憂爉燭和沖天炮、天燈可能釀禍。

今晚與阿賢取得連繫,他是台灣人,從台灣來緬甸小本創業,原來是做冰棒,現改做「無花果」,約好明天見面。

十月廿二日,阿賢下午來電話,半小時後他從九英里住處來到仰光市區我住處,我們外出敘舊。

因為有一位政要的女兒也住在阿賢住所附近,治安單位會定時定點巡邏,讓他感到住得很安全,但他不也敢多邀請外客到他住處,擔憂會被檢舉他家有「不明人士出入」。

有一次,他太太在燕子湖伐船,不小心伐近禁區﹙翁山蘇姬住所﹚,立即遭軍警逮捕,還好最後以「不知情、誤闖」告誡了事。所以,他在緬甸生活一直小心不犯「禁忌」。

他從台灣來緬甸已經三年了,從投資製售爆米花、麵包、冰棒到現在的無花果,他說,沒有賺錢,賺的是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在緬甸的生活讓他夫婦倆大開眼界。

下午我們在燕子湖畔的旅館餐廳喝兩杯放咖啡,花費緬幣六千元。當年離開緬甸時已有這家旅館了,是老建築。阿賢對旅館餐廳挑高空間的高雅和燕子湖畔的寧靜氣氛相當欣賞。我卻嗅到風華退盡的悲涼…

今晚他帶我去泰國人投資的泰式餐廳,在庭園用晚餐,有舞台供年輕歌者表演,兩人享用四菜和二瓶啤酒,花九千元。從下午的兩杯咖啡到晚上的泰式料理,一共花緬幣一萬五千餘元,是他請客的。

阿賢說,日子只有一次,過去了不會再來。在緬甸三年,他已能開口說英語和若干緬語,由於緬甸匯率的不穩和通貨膨脹,他已準備結束緬甸的投資業務,太太近日就回台灣。阿賢不後悔來緬甸小本創業,他遇到不少隻身來緬甸旅遊創業的異國人士,大多數是年輕人,曾在赴瓦城旅遊途中遇見一位廿五歲的美國少女單身自助旅遊,也認識跨國企業的年輕新加坡籍女主管,還有終年漂泊在外的外語學校老校長。聽完他說的一些故事,不禁對自己長年安定單調的生活自卑起來。

今晚,年幼時在緬甸嚮往流浪的往事竟飄來眼前。

十月廿五日,今天到「昌達」海灘遊憩區。早晨五時許,我們一家十六人坐上可乘坐廿二人的遊覽車出發,直到下午一時許才抵達。八小時的車程,路況欠佳,一路顛簸,中途還得渡江,渡船只有一艘,須輪流等渡船,渡江後的路高低不平,多半是下坡路,會暈車,沿途真的不堪折磨。

「昌達」是位在三角洲之口的海灘,海岸線不是很長,是繼「雅勃麗」海灘之後,可見到外國遊客來度假的景點。可以欣賞日落美景,附近已有十三家旅館興建完成,多數的旅館有廿個房間﹙小木屋﹚,最多可容納七十人,住宿費平常是緬幣三、四千元到八千、一萬元。

據說「昌達」的遊客旺季是每年的三、四月,特別是十年級考試完,如果沒有事先預訂旅館,就沒地方住宿了。我們雖在十月底來,卻也是找了多處才有房間住宿。

和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的海濱度假勝地相比,「昌達」的基礎設施差太遠,雖有小木屋,卻是白天不供電,晚上六時才來電,沐浴設備簡陋,海灘還允許牛車和馬隻載客踏過,海水衛生可想而知…..

在「昌達」海灘坐牛車,要緬幣一千元,往返二公里,也可租腳踏車在海灘閒逛,一小時三百元,此地的椰子一粒二百元。

今晚我們在樹下晚餐,花費緬幣一萬五千元,三菜﹙各三盤﹚一湯,加二瓶啤酒和數罐飲料。

十月廿六日,早晨在海灘散步,發現還有不少新旅舍正施工中,顯見「昌達」是一處新興的遊憩地區。

天氣熱,午餐與晚餐都在小木屋外享用。晚餐是所謂燒烤品嚐,鱼、蝦等燒烤食物都是當地業者在他處預烤半熟後帶來現場再烤一遍,夜黑風大,沙塵飛揚,並不適合生火燒烤,我這個「台灣來的」對眼前的食品衛生當然注意,也善意提醒家人,今晚我燒烤製品甚少食用,啤酒則喝不少。

十月廿七日,早上七時離開「昌達」海濱遊憩區,兩位弟媳半夜上吐下瀉,從台灣帶來的日本征露丸只好救急了。回到仰光是下午四時,我到家後竟然也瀉肚四次。

十月廿九日,早晨到「美尼公」﹙menigone﹚的「珍珍A」飲食店吃魚湯麵「莫興加」,五弟說此店的魚湯麵相當好吃,遠近聞名,我吃了沒有特別感覺。

中午仰光下大雨,照理,此地雨季應該結束了,今年卻反常。

下午在仰光市區閒逛,看到有人擺攤販售英緬文舊書報雜誌,竟然找到兩本1930年上海出版的中文書,花緬幣二百元購得,滿心歡喜。

緬文報刊今天刊載有台灣來的和尚捐給軍政府緬幣五千萬元,由當局親自接受。

十月卅日,今天下午去YUZANA 百貨商場,有八層樓高,與台灣百貨公司相似,也有各式商品,有電扶梯上下。與翁山市場相比,此商場現代貨品較多,各種傢俱和健康器材等不少,尤其影視產品幾乎中港台三地同步,多為盗版品,我花緬幣五百五十元買兩片裝的「倚天屠龍記」VCD,折算台幣約二十元。

這棟商場大樓,逛的人多,買的人少。

十月卅一日,下午又去廿三條街口的「緬甸華僑圖書館」看中文報刊,這幾天幾乎是天天來。圖書館內部陳列的是大陸出版的中文書,有二、三千本吧,有不少1950年代至1970年代出版的書籍,讓愛書的我看得心癢癢的,衝動的想請求能留下來義務當圖書館管理員。

圖書館的期刊都是大陸的,報紙有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加坡南華早報、泰國世界日報、香港大公報海外版...。在仰光,現在也有一份在1998年十一月四日創刊的中文報「緬甸華報」,有十六個版面,是中國資助創辦的。

圖書館閱覽室有一名女性工作人員,要翻閱鎖在書櫃裡的書需有借書證,外僑辦借書證需影印護照,繳保證金緬幣一千元,一張借書證有卅格,可借閱卅次。如果有熟識的人,我或許可以摸摸書櫃裡的書……

十一月二日,今天一整天下雨,早晨四弟帶我去品嚐港式點心飲茶,食客川流不息,店東據說是緬甸政要的兒子。此店的港式點心每小籠一百五十元,每盤只有兩個,如燒賣兩粒、蝦捲兩個、包子兩個,口味無法和香港、台北的港式點心相比。

明天就要離開緬甸,今晚在北平烤鴨店與家人和友人聚餐。烤鴨店店名稱「北京全聚德烤鴨店仰光分店」,吾家訂三桌,除烤鴨菜餚外,另享用了三隻烤乳豬,大家吃得盡興。

十一月廿五日,自十一月三日從緬甸回台灣後不到三星期,今天我又來到仰光。母親開刀後身體虛弱,相當憔悴,看了令人難過,她對我再回緬甸要浪費不少錢感到心疼。

這趟回來,也是要繼續把我中學時代所購買的舊書帶回台灣。

十一月廿六日,早晨仰光下大雨,報導說是受孟加拉灣熱帶風暴影響。這個季節應該沒有雨的,全世界的氣候都走了樣。

上午聽說有高官要路過仰光市區,市區突然安靜不少。街道兩旁的攤販都不見了,沒有攤販,沒有騎樓堆積物,就看到了人行道,原來仰光的人行道是很寬的,市容看起來也很整潔。

下午回老家找到幾本舊書,有徐訏、巴金的,也有高爾基的,好樂。1965年離開緬甸時,因為曾在仰光寰宇書店工作一年,每個月的薪水約有一半購書,家中留下的數百本中文書,如今只剩下三、四十本,遺憾。

十一月廿七日,早晨獨自一人步行到白塔禮佛,途中遇雨。受孟加拉灣的熱帶風暴影響,最近三天仰光都是陣雨的天氣。

約阿賢下午在「南勃陶」路一家西點店碰面,喝兩杯咖啡和餅乾蛋糕,三千元緬幣有找。晚餐兩人轉往十二街街尾的海濱路一家新加坡人投資的餐飲店享用,品嚐南洋風味餐,兩人喝四瓶啤酒,花費緬幣一萬一千餘元。

十一月廿九日,終於連絡到劉,約她下午來四弟住處見面,她按時到來,接著又召來林,我們再找到戴、盧和高的太太等舊友,到附近的小茶館,一群人坐小板凳喝茶閒聊,約好十二月二日我作東餐敘。

四弟今晚請我與他的朋友在7-UP海鮮火鍋店吃火鍋,我也約來阿賢。雖說緬甸民生艱苦,這家標榜「緬甸第一家海鮮火鍋店」仍是座無虛席,一桌火鍋料理花掉四弟緬幣三萬餘元,么弟帶來他在華信飛機上以七十元美金購買的一瓶洋酒,擺在桌上吸引不少目光。

十二月二日,今晚六時卅分在仰光十二條街陳君經營的小吃店與昔日中小學同學餐敘,幾杯啤酒,一晚舊事,盡付笑談中。

今晚席間聽到一句緬甸「順口溜」:「要像中國人那樣會找,像印度人那樣節省,不要像緬甸人那樣花費」,這是形容中國人善經營,印度人能守財,緬甸人就不管明天了。

今晚餐飲花費三萬一千餘元,結束時有人悄悄告訢我,在我們的隔壁座有兩個情治單位的線民也在用餐。

還好今晚大家沒談到政治話題。

今天下午與阿賢到百尺路一家影碟店選購中國民歌唱片,與店中一位雲南籍的女店員交談,知道她的月薪是緬幣二萬元,老板供應兩餐,老板是台灣來的單身女郎。

十二月四日,今天下午在緬甸華僑圖書館看到十二月一日出版的新加坡聯合早報週刊783期,有一篇緬甸街童的專題報導,標題是「貧窮太近,明天太遠,緬甸街童很小步走茫茫人生路」。閱讀全文後,不禁為緬甸人的前程流淚。

這篇報導提到,目前有卅個非政治國際組織在緬甸進行各種援助計畫,世界童明會1997年在仰光設置「街童中心」安置輔導街頭流浪兒童。

我抄錄這篇報導裡的一些資料:

△目前﹙2002年﹚緬甸人口4900萬人,政府發現下葬的年輕人與孩童較老年人多的事實後,開始注意到AIDS的防治工作,目前緬甸罹患AIDS人數約在四十萬到二百萬人之間….?。

△今年﹙2002年﹚上半年緬甸只得一百五十萬美元的海外投資,較去年的四千四百四十九萬美元相比,每況愈下,原因之一是「不確實際的匯率政策」。目前一美元兌換一千一百元緬幣,常年通貨膨脹率40%,目前緬甸興1997年相比,貶值525%.…。

△據瞭解,緬甸沒有身分證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0%,原因之一是申請身分證需繳付二千到三千元緬幣的手續費,且各個部門的行情不一樣,有人甚至以二萬緬幣才能獲得身分證….。

十二月五日,沒有想到,仰光十九條街上段於傍晚開始成為「喝酒街」,小吃店林立,食客皆是人手一杯。今天傍晚,我與阿賢到十九條街一家餃子店小酌,店老板姓林,福州人,太太則是瀋陽人,兩人從大陸來緬甸謀生,他介紹他私釀的白酒給我們品嚐。餃子店對面是一家雲南燒烤店,美麗的廿八歲女老板是從臘戍來的。我們點了她幾樣下酒菜,她竟放下生意過來與我們閒聊。

她很想來台灣,只要能助她成行,不惜任何代價。阿賢告訢她,台灣產業外移,就業困難,他才跑來緬甸創業….她說,再怎麼差,不會比緬甸差吧,她要成就自己夢想的決心讓人佩服,我只能勸她不要受騙。

下午隱約聽到尼溫死了的傳言,晚上看BBC網站新聞報導,證實1962年帶頭政變的軍人尼溫今天病逝。但緬甸電視台今晚隻字未提,街頭平靜。

一位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一位影響不少華僑命運的軍事強人,可以說死得很淒涼,沒有告別式、沒有人理會……….

沒有尼溫的政變,高中同班四十二位同學會有卅九人回來台灣嗎?

後記:2006年春天,我再回到緬甸,仰光市區車輛禁鳴喇叭,安靜多了,緬甸華僑圖書館已可自由自書架取書閱覽,當地中文報「緬甸華報」已停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