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書話:舊鍵盤之六、七

1984年,我在宜蘭「中華新聞」「兼職」,不知天高地厚,沒讀過幾本書,隙中窺月,臉不紅氣不喘的竟以「書香社會」為題,寫了幾篇「鼓吹讀書」的短文。現在看舊稿,讓自己臉紅的地方太多,實在見笑。

當年「中華新聞」成立「文化服務中心」,銷售正中、黎明、幼獅、中央日報、中華日報、中央文物供應社、中視等單位出版的書籍,我兼差推銷,「書香社會」的短文就這樣逼出來,每晚在截稿時間匆匆趕出,只能算是翻書「抄寫摘要」罷了。

但我難忘當年有翻書「抄寫摘要」的機會,「抄」到許多愛書人對閱讀的「開示」。這些年來,慶幸自己還繼續在「書海裡游泳」,我不斷向朋友打聽「這家書店如何走」,也高興聽到有人問我:「這本書那裡可以買到」,喜歡書,想看書,愛買書,真是讓人喜悅的事。而閱讀,也是能「救人」的。

就在今天(2008-07-19)的「人間福報」,我看到一篇「救命之後,積極救心」的報導,提到讀書對於心理和諧的意義。1916年,美國學者塞繆爾首次使用了「圖書療法」這一概念,即利用書籍來進行心理治療,後來英國的圖書館學專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閱讀療法」,並於1984年專門建立了「閱讀療法分會」,中國學者將其翻譯為「書目療法」….。

19世紀末英國小說家毛姆曾說:「養成閱讀的習慣,就等於為自己築起一個避難所,生命中有任何災難降臨的時候,可以通過讀書來進行心理避難」。

面對當前世道人心,的確要多閱讀來進行「心理避難」……。

「舊鍵盤」今天再貼上兩篇1984年的舊稿:

舊鍵盤之六

東拉西扯談讀書

作家彭歌先生早年在他所寫的一篇文章裡曾提過這麼一句話:「一個愛好讀書的人,永遠不會悲觀;一個尊重知識的民族,永遠不怕落伍。」【按:這句話,是彭歌在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的「書中滋味」(三民書局印行「三民文庫47」)裡提到的(p 10),這本書出版至今將近四十年了。】

這句話,是彭歌在他勸人讀書、推行好書的許多著作裡的一句話罷了。從幼年進入小學聽到老師說「好好用功讀書」的話開始,人們都會瞭解「人不可不讀書」的道理,所差的是不能「身體力行」而已!

今天,人類世界正以累進的速度在驟變更替中,新的知識幾乎是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在增加。彭歌提到:「提倡讀書風氣最重要的無過乎身體力行,每個人如果硬性規定每天至少花多少時間在讀書上,每個月花多少錢在買書上,行之既久,自有進益,而這種進益不是由數字上可以表示得出來的」。

讀書的益處,古往今來說過它寫過它的人實在太多了,讀書如飲水,也是冷暖自知的。但最要緊的總要培養讀書的興趣,以愛書好書的心情去讀書,才會發現讀書的味道。

書,是智識的寶庫,是智慧的泉源。有人或許會說,他的許多學問知識,不是靠讀書得來的。但是,無可否認的,讀書乃是人類求知的要事,書使知識學問系統化、條理化。

人類最大的罪過與危機,莫過於煩慮浮躁,擾攘不安,而一卷好書,可使我們寧謐性靈,本靜心思。作家亮軒就曾說過,他不停的讀書所學得的本事之一就是「遇事比較冷靜」,世間能讓它生氣的事情越來越少,所以很少與人有爭執。

今天大家都在為生活奔波,很多人的生活軌道定於辦公室和住家之間。專欄作家薇薇夫人也在一篇「祇要有書!」的文章中寫道:雖然她的生活「路線」只是奔波在家和報館之間,但是她「心靈的路線」有千萬條。也因此,生活對她來說,從來沒有枯燥無聊過。更因為她能神遊書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才不致於過分的事事計較。

著有「煙愁」等散文集的作家琦君,曾經提到她中學老師的一句話:「讀書、交朋友、遊山玩水三者並融為一體,才是完整的人生」。去除「得失之心」而讀書吧!

不讀書,人生是殘缺的。(原刊1984-03-24宜蘭中華新聞)

舊鍵盤之七

有紀律的讀書

好像是英國詩人米爾頓吧,他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他的父親要求他到鄉下別墅讀書。他聽從父親的安排,整整在別墅讀了五年書,然後才拋頭露面。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米爾頓能夠安安靜靜在鄉間別墅讀書,實在教人羡慕。在工業化社會的今天,很多人一直無法安靜坐下來讀書,尤其電視、廣播等聲色娛樂誘惑實在太大。

現代社會急劇變遷,知識的質與量的需求非大,當年米爾頓閉門讀了五年書,算是在嚴格「紀律」之下苦讀。當年圖書少,今天書籍多,更需要多讀才能「趕得上時代」。

著名的散文作家梁實秋,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讀書沒有所謂「興趣」,只有「紀律」,在嚴格「紀律」之下,按部就班的讀書,才容易有成果和進境,有了成果、進境,興趣自然愈來愈高。

梁實秋先生在三十歲開始以教書為業的時候,發現自己學識不足,讀書太少,立即自動的讀書惡補。他體會到讀書需要「紀律」,由不得自己任性,克制自己慾望的這一套功夫,要從小時候就開始鍛鍊。

所謂「紀律」,也就是鞕策自己努力鑽研,這是讀書的方法的培養,是大家必要學的,人生的時間有限,讀書當有選擇。不應讓太多的「消遣」來分散我們的時間、精力。

今天由於印刷發逹,各種各類的書實在太多,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有二;一是讀書時間不夠,一是圖書的選擇,如何以有限的時間多讀有益的書,端賴個人的「智慧」了。

梁實秋先生說得好,人生苦短,而應讀之書太多。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要求,不是為人,只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已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每天定一個時間,有紀律的讀書吧。(原刊1984-04-14宜蘭「中華新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