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月

我開始學習「控制」了,控制自己的購書慾念,上台北不逛書店,減少網購,方法是:減少上書店網站,滑鼠點書掉入購物車後,立即「登出」不結賬,或是點入「下次再購清單」…。

七月底,老同學阿賴傳來e-mail,說《書探的法則》推薦序裡對藏書人的剖析,「送給你是很恰當的」。這篇以「 藏書也是一種病?!」為題的推薦序,是布拉格書店主人寫的,讀了「對號入座」,還真是「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就抄錄文章裡的一段:

「就藏書這件事而言,往往男性比女性更為貪婪,因為男性天生有一種征服欲,不管是肉體或精神上,這種出於本能的追逐意識或說是競爭心態,使得收藏這樣的行為,稍一不留神,就會演變成攻城掠地式的微型戰爭。

藏書但不閱讀,占有就是一切,說到底,藏書就像是罕見的慢性病。病況輕的,會在把薪水花光之前,暫時禁止自己走入書店,千萬要記得繞道而行,免得一個手滑又不小心敗下去。病況重一點的,透支信用卡或借錢都要去買書,往往弄得是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絕不騙你,筆者就親眼見過真實案例。」。

文章又提到:「…….現在網路書店盛行,只消點一下滑鼠,許多書就這樣盲目的掉進購物車,然後到便利商店結帳一切OK,連書店也不用去了,藏書變得更加方便,讓人毫無防備之心,書坑也愈陷愈深。」

我承認自己罹患了這種「罕見的慢性病」,我已被網路書店「俘虜」。每日都想要點一下滑鼠,讓只有「片面」簡介或推薦的書掉入購物車,便利商店就在住家附近,店員已經是不待我開口就會自動取書讓我簽收付賬了。這種買書方式,真的是「藏書更加方便,讓人毫無防備之心,書坑也愈陷愈深。」

宜蘭沒幾家實體書店,我不必為躲閃「繞道而行」。但方便的網購,不時跑便利商店「取書」擴大「書坑」,藏書這「 慢性病」我好像病得不輕。也只有這樣安慰自己:收藏是人的天性,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收藏一些物品的。因為收藏行為,人類的文明得以保存及延續,沒有收藏,博物館無由成立,舊書店、二手書店也會少了貨源?有一首詩不也寫說:

收藏行為是個美德

藏而不用不是罪過

只是一種難以詮釋的浪費

可以觸摸的樂趣

可以自誇的品味(< 收藏行為> 呂誠敏)

七月買了一本《上海民間藏館》,它收錄介紹了上海63家地方民間收藏館(博物館),這些收藏館的收藏品,名目繁多,陶瓷、書畫、錢幣、玉器等收藏者多,有的則收藏筷箸、酒瓶、三寸金蓮、報紙雜誌刊號、性文化石雕像、春宮畫,或癡券、癡片、癡封….收藏故事是說不盡的..。

繼《書林守望叢書》之後,最近又對復旦大學出版社的《三十年集》系列叢書有興趣,但目前僅是購進五、六本。這套叢書2010年8月第一輯出版16本,第二輯22本自2011年1月起陸續出版,作者是一批目前活躍在學術界和文化領域的著名學者、知識分子。

歲月流逝,二、三十年代的文學名家、國學元老慢慢退出文化生活舞台了。《三十年集》系列叢書的每一位作者,大多出生於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大陸文革結束後的30年對他們來說 ,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他們寫出三十年來的經歷、感受、體悟、思索,讓讀者讀到他們的一個執著、一份眷戀、一種信念與精神姿態,這批作者包括陳思和、周振鶴,陳平原、錢理群、李輝、葛劍雄、止庵、江曉原、葛兆光、林賢治………等,相信書友都熟悉的。

七月沒上台北,幾乎都是網路書店購書。買了不少二手書回頭書,回頭書以及二手書的價格約3-5折左右,再留意66折的書,新書79折或三本75折的就殿後選購了。



2012年八月

母親自中和來宜蘭居住。在年邁的母親眼中,我仍是18歲未曾離家遠遊的孩子,只要離開她的視線,就頻頻追問尋人了!於是,八月外出機率歸零,與網路書店更親近,到便利商店取書如「走灶腳」。

八月上旬,鐵路局宜蘭車站前舊倉庫的「舊書櫃」人文咖啡館正式營運,難得宜蘭有一個可以逛一逛的舊書店。書店主人是68年次的莊家泓,他規劃經營「一間書店,有著咖啡、茶香、老沙發、舊木窗、鐵窗花和各式不同桌燈、立燈、吊燈……」。建於民國八年的台鐵舊倉庫讓他以二手書與懷舊傢俱營造藝文氛圍,但場地狹小,老沙發和陳列舊書的櫃子爭寵,賣書賣咖啡顧此失彼,書店主人以張愛玲的文字勉勵自己:

「理想不一定能實行,實行起來也不見得會理想。我寧可就我本人力量所及,眼睛看到的地方,做一點自己認為有益的事,做到一點是一點。」 ──張愛玲

八月下旬,媒體報導:「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近年來在經濟不景氣及網路書店的夾擊下,從全盛時期的一百多家書店到現在僅剩約二十家。下個月又有兩家書店因撐不下去將歇業,其他店家為了存活,有的將轉型賣麵包及咖啡。」 這項報導讓愛書人感嘆。

喜歡買書的我近年常逛網路書店,經過重慶南路也是固定常逛的三、五家。這三、五家一時還不會收攤吧,也希望公館台大附近的小書店、簡體書店與獨立書店能撐下去…..。

買書真的買瘋了,日買夜買,買的書看了多少?想想,有莫名的空虛襲來!八月書之日記老套。



2012年九月

九月最後一天,到新北市中和陪母親過中秋節,也不忘抽空逛重慶南路書店街。在三民書局,以單日購書達到999元,取得一張會員卡,正好是我取得的第十張書店會員卡。

九月的第一天,就以925元在便利商店取書了,九月最後一天又花上千元,日記裡記載買書的日子超過二十天,支出嚇人。即將返回緬甸的母親將我給她的生活費退還給我,我竟然繳交書店,唉!

也曾發重誓不再買書了,但誓言無效。繼《斷捨離》後,又翻閱了《零雜物 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也是談如何將雜物清空讓居家空間舒適的一本書。每天面對龐雜的書堆帶來的不舒適,羈絆壓力無所不在,真有想捨棄解脫的衝動。可是,有成癮傾向、難以克服的物欲,讓清理雜物的決心懸空…。.

九月買了不少二手書,一些是早年買了丟了補回的,仍購買與書有關的書,專題收藏持續,雖然茫然不知如何處理被書綁架的情緒,看幾位書友在臉書貼上的書影書目,竟稍為寬心:「書友買書更多…」。

每月的書之日記,只是登錄個人購書書目,讀來有點索然無味,很想停止記述了。這個月的書之日記,光看書單就眼花撩亂……。..



2012年十月

我沒有到台北,只逛逛鐵路宜蘭站旁的「舊書櫃」與文化路的「小小舊書攤」,及網路二手書店。

宜蘭市有兩家可以找舊書的地方。除了剛開幕的「舊書櫃」,還有文化路的「小小舊書攤」。文化路的,門口擺了五、六個小書櫃,陳列着沒有擦試整理沾滿灰塵的舊書,雖然嘀咕沒有什麼好書可以挑買,路過時,我仍忍不住要在書架前逗留,「無魚,蝦也好」。

或許賣書不如賣出古舊物品與畫作的利潤高,也不懂鑑別舊書版本好壞,在這家舊書攤,我偶而會以便宜的價格開心撿到自己喜歡的書。稍早以前,花20元買到了文星版的徐訏著作,我收藏徐訏的書正缺這一本,品相還八成新,有了久覓而得的樂趣。2012年十月,更買到了亞洲出版社民國五十年代出版包括《「亞洲」短篇小說選》等二十幾本文學書刊,也看到了民國四、五十年代出版社翻印的詩詞藝文集….。

看十月買的二手書單,洋洋灑灑:

《「亞洲」短篇小說選》:精裝本第三、四、六、七、八、十、十一集,平裝本第十二集。

亞洲出版社出版:謝冰瑩著《聖潔的靈魂》、東方微白著《太湖兒女進行曲》、董千里著《大海》、倪匡著《呼倫池的微波》、傑克著《亂世風情》、黃覺著《血腥四邑》、格林著《白鳥之歌》上下冊、趙滋蕃著《旋風交響曲》上下冊。端木青著《阿巴哈哈爾旗草原》、徐訏著《女人與事》、賴景瑚著《遊蹤心影》、黃思騁著《代價》、吳凡芾著《黑牡丹》。

時報出版《徐復觀雜文1論中共》《3記所思》,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圖書分類法導論》,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印、夏成明著《升學記》,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中國流行歌曲》。劉嘯月著《嘯廬隨筆》、李敖著《李敖回憶錄》、徐鍾佩著《餘音》、黎健著《孽》、張良善著《毛澤東先生評傳》。

《學生綜合文庫第一輯第九冊》:華興書局印行,是影印30年代大陸出版的文史叢書,收輯胡適的《國文文藝運動小史與逼上梁山》、傅東華的《文藝批評》、劉麟生的《中國文學講話》、胡懷琛的《中國詩歌概論》。

《說我過去》:陳信元編選散文集。《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山高水長-葉聖鋾傳》、新世紀萬有文庫,約翰。溫特里奇著,胡丹等譯《書與人》、(清)李慈銘著,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賈平凹主編《哲理小品》、管洛。易元著《測字-中國人的智力遊戲》、宋會群著《中國術數文化》。

李鵬程主編《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詞典》、(英)愛德華。露西-史密斯著,范景中主編《藝術詞典—藝術世界》、《哲學新詞典》、《中華神秘文化辭典》、《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敘錄》、《緯史論微》。

《夏丏尊散文選-白馬湖之冬》、《思果人生小品》、應鳳凰編《另一個角度看柏楊》、周錦編選《中國的奮鬥》,《三三刊第六輯 一日浪》,威爾斯著,趙震譯《文明的故事-世界文化史》。前羅東高中教師倪兆雄編撰《古今時彥錄(元明之部上下冊)(清代之部)》,《人間壯遊-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散文卷》,楓紅,劉俠等著《閃亮的生命》。《文史通義--史筆與文心》、《中國人的同性戀》、巴金《創作回憶錄》、《租界文化與30年代文學》、張春榮著《修辭行旅》、(美)丁韙良著,沈弘等譯《漢學精華》。《中外文學》第29卷第2 期《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

洪範口袋書20本:魯迅《阿Q正傳》、周作人《上下身》、許地山《春桃》、賴和《一桿稱仔》、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豐子愷《我與弘一法師》、沈從文《蕭蕭》、凌叔華《女人》、琦君《母親的書》、余光中《雙人床》、瘂弦《如歌的行板》、鄭愁予《夢土上》、林文月《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西西《家族日誌》、王文興《草原底盛夏》、劉大任《來去尋金邊角》、王楨和《三春記》、楊牧《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張系國《傾城之戀》、施叔青《妳讓我失身於妳》。



2012年十一月

在不同時間向四家網路書店訂購的書,竟不約而同在十一月的最後一天送達便利商店,大清早冒雨取回。入手的九本書,大多是在曬書折扣區選取,有廉價購入的喜悅。

這九本書,半數是「談書的書」。

這些年來,我大量購買了目錄學、出版史、讀書隨筆、藏書紀事、圖書館(史)、版本考證、書店風景、插圖與書籍設計裝幀等等與書有關的著述,這些讀物,我歸類為「談書的書」。如果不將「書話」範圍劃框框而擴大統稱,這些書也稱為「書話」。

書籍浩若煙海,人的視野有限,沒有人能翻閱所有書籍的。一本書出版後,無論是波濤洶湧,或水過無痕,終究後浪推著前浪,許多書會很快消失老舊,塵封難再「曝光」了。能夠從各種「書話」和「書影」書中,尋覓一張張舊書的臉,回味曾經觸摸,看看自己無緣擁有的書刊面貌,是難得的樂趣。

就這樣喜歡閱讀「談書的書」,眾多書齋、書癡、書影、書事、書目及難得的版本資料,「談書的書」一書在手,就盡在眼前了。尤其有許多書自己沒時間看或沒注意到,讀別人評介,心理就有譜,還可以按圖索驥,繼續找書買書,增添藏書。這些年來藏着藏着,自得其樂。

大陸作家朱霄華在他的文集《丹霞齋筆記六種》裡,曾寫到他有一天破紀錄的在舊書攤買了八十七本書。2006年11月5日顯然是作者買書最瘋狂的一天。這天他寫道:「87冊書,四個塑膠袋子。我都後悔買多了。從上午七點到中午12點半,我在馬街舊書攤上呆了五個半小時……..87冊,在我的個人購書小史上,像這麼大的數量可是從未有過的」。

我一天買了九本書,是不算多了。

這一兩年來,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訂製書架整理收納家裡四處堆放的書,妻卻常潑我冷水:「請問書架有地方擺放嗎?」

想想也是。

最近三、四年來,我買書成為一種上癮的嗜好,一種難於戒除的習慣,進書量已非狹窄的住家空間所能負荷。任意推放的書擠壓了住家生活空間,擾亂了「磁場」,影響了「氣」的順暢流通,不及早改善,恐危害身心健康(家人就常被書堆絆倒)。

那年遷入新居時,曾在二樓規劃了一間書房,有一整面高至天花板的六格書架, 當時還有朋友說,你能把書架空位填滿,我就佩服。現在,那面書架早已溢滿,超市購買的三合板書架書櫃一個又一個搬進家裡,書層層堆置,有的書架已被厚重的書壓垮。

住家二樓最早設置的那面書架,在靠近天花板的地方原來留的空隙,早被我堆置一兩百本雜誌,由於太高了,頂層雜誌和頂格的書已多年未曾碰及,最低層的也是蒙塵的多,取出翻閱的少。另外,家裡的數個可移動的三格書架,每一層都是前後兩列堆放堆滿了,堆在地上的也不在少數….。

喜歡買書的人,書永遠不嫌多的。鍾芳玲有一篇文章《隨處與書相逢》提到,她將古羅馬哲人西塞羅的名言:「沒有書籍的房間,宛如缺乏靈魂的肉體」做為座右銘(《書與書話》p72)。她從《在家與書為伍》、《與書同居》兩本書裡,驚喜地發現書籍在私密的空間竟有如此多種創意的組合,橱櫃裡、階梯邊、壁爐中、門檻上、窗台下、浴缸前、馬桶旁….無一不是書籍能棲息的地方。

我似乎找到了安慰,我家或許還有地方可以讓書棲息?



2012年十二月

十二月好像是拋、扔、丟棄無用物品的月份。對愛書人來說,該扔、該丟的就是許多買來沒看的書了,我想我應該有行動。

這幾年,主張拋棄無用物品、控制生活品質的著述接連出版,一些人能朗朗上口的一本書名可能就是《斷拾離》了──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拾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作者呼籲人們對物品進行「減法」來為自己生活加分…..。

有一本二手書《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寫道:「看見美好未來的方式很多,但最簡單、最不求人,卻一直被遺忘的方法,就是:丟東西」!

作者蓋兒.布蘭克說,「無論你丟棄的是曾經具有多重大意義的東西,你都得持續地丟,至少丟滿50樣。……丟東西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你必須作出決定,所以要小心!我們要做的是直接丟掉,不是把東西挪來挪去。丟掉負面東西變成一種習慣,一種持續的心態。然後,真正的好事會發生:你掌控自己的人生,生活再也無法擺佈你」。

我是否該依據作者的提示丟東西?

1.只要它會讓你心情下沉,或感覺不好,就丟掉。

2.如果它只是擺在那裡佔用空間,毫無正面貢獻,就丟掉。

3.如果你得花很長時間權衡利弊,或煩惱該如何是好,就丟掉!

《零雜物》作者Phyllis也提到:年近八旬的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及:「我們死亡以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將自己人生旅途所蒐集到的喜愛的東西,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話,是件多麼灑脫的事。」

Phyllis說:「人不是年紀大了才接近死亡,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能是自己的末日。如果出了意外,堆了滿屋子的雜物和收藏品該怎麼辦?是不是得麻煩家人或配偶,讓他們在心碎的同時,被迫扛下處理遺物的重擔?」

Phyllis認為,人死後最好只留下愛與現金。如果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也接受人世間的無常與變幻莫測,就不能在身邊積累太多的物品與收藏,因為它們隨時可能成為給家人、配偶添麻煩的遺物,而這些遺物在他人眼中,不過是多了情感羈絆的雜物。

看了她的書,她真的丟棄許多物品!我也「該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接受人世間的無常與變幻莫測」,不在身邊積累太多的物品與收藏了。

我需要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