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我又一次宣誓:今年一定要成功「壓制自己買書的慾望」,少買,要少買,一定要少買。現在,一年盡了,再一次違背誓言。

年年失效的誓言,繼續隨着2012年掩埋!

2012年,我依舊瘋狂買書,閱讀興趣沒有改變,買書則轉了方向。因為宜蘭市出現了一家頗想認真經營的二手書店「舊書櫃」,讓我重拾舊情,又留連二手書店了。而網路書店裡的二手書賣家,不斷拋書讓我尋寶,今年購買的書單裡,不少是來自二手書店。

2012年,我再次相信,要把書收拾整理成理想的樣子實在不容易。是應該多買幾個書櫃將四處堆放的書整理陳列,但住處已沒有可以置放書櫃的地方。要特別感謝家中妻小,能忍受得了居住空間受擠壓的不便,還要擔憂我老骨頭被絆倒,妻體諒,我的喜歡買書「不是不良嗜好」。這嗜好,年輕時沒能戒掉,現在只有「順其自然」了。也希望我時時購買的樂透彩券的數字有一天能有完美的組合,讓我實現社區圖書館的美夢。

我每月的《書之日記》記錄購書消費,記述我閱讀興趣的變化和購書心路歷程,更藉此與多位書友神交,分享書事書話經驗。2012年2月,我整理了《書之日記》回顧當年當月購書心情與閱讀記錄,以「歲月書情」為題貼上個人部落格,連續貼了六篇七十二則了,這一篇是第七篇。

就回顧2012年的購書與閱讀日子:



2012年一月:

我部落格的「書之日記」,第一篇貼的是「2005年購書日誌」,曾統計2005年有四十三天走進書店,全年買書兩百本,當年竟引以為傲,夜郎自大。之後見賢思齊,買書逐漸失控,每月每年購書書目的登錄還真讓自己看得眼花撩亂。

我對這幾年毫無節制的購書行徑,是悲喜交集的。歡喜的是戀書情深,至今不離不棄,悲哀的是購書消費排擠家用,買回來的書大多數至今仍整潔如新,即使少數讀了,僅是粗略瀏覽,沒有真正用心閱讀,自己也就學養不足了。

在「臉書」逐漸取代「部落格」後,書友浩宇君曾寫說:「能如Ldj6兄持續寫『書之日記』者,已是少數」。為了不讓這個「少數」消失,2012年我的「書之日記」進入第七年,雖然還是以乏味的「到便利商店取書」為主要內容,我仍將堅持書寫下去,也要再度宣誓:今年一定要成功「壓制自己買書的慾望」….。

2012年一月的最後一天,我買得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的《醒世懵言-懵人日記選》,是盧瑋鑾主編的「舊夢須記」系列,作者林嘉鴻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日記體的形式,敘述「懵人」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打滾的經歷。

這本《醒世懵言-懵人日記選》,是兩天前見到浩宇君在他的「臉書」提到,趕緊訂購了,在一月的最後一天早晨自便利商店取回。早年在緬甸,有機會親近五、六十年代香港出版的書刊,回到台灣後就一直想再觸摸昔日的香港書刊,見著「舊夢須記」系列,就火速購買了。很期盼當年同學競相搶閱的《二世祖手記》也會收入「舊夢須記」系列…..。

近年買書,已走向專題收藏之路,以書話、書簡和日記著述為主,尤以談書的「書話」書為多。2012年一月,買了孫重人的《讀來讀往》,是一本「關於書人書話的讀書筆記」,滿心歡喜。對愛書人來說,關於「書之書」出版,總是關注的。

《讀來讀往》作者孫重人「從個人偏好角度」,陸續收集、購買到「書之書」這類話題的書籍二百餘冊,「構建了一個小小規模的收藏」。於是他一邊閱讀一邊筆記,介紹的36本中外「書之書」,我竟也收藏近三十本!

當然,一月最讓我雀躍的,是書友逸華君寄來第一版的《誨庵書話》、《西諦書話上下冊》,他認為我收藏「書話」,這幾本書到我手裡是「適得其所」。謝謝他「成人之美」的善心,我會好好照顧它們。

我非常喜愛閱讀「書話」文章。隨手翻到一篇朱自清在1934年寫的「買書」,樸素、真切的敘述,讓人愉悅…。它讓我知道有《牛津書話選》這本書,也知道朱自清讀過葉德輝的《書林清話》,及他和舊書店老板的結緣…,就摘取他文章中的一段,期勉自己也能充實「書之日記」內容。

朱自清這樣敘述:

「在倫敦的時候,從寓所出來,走過近旁小街。有一家小書店門口擺著一架舊書。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見一本《牛津書話選》(The book Lovers’Anthology),燙花布面,裝訂不馬虎,四百多面,本子也不小,准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時合中國一元三毛錢,比東安市場舊洋書還賤些。

這選本節錄許多名家詩文,說到書的各方面的;性質有點像葉德輝氏《書林清話》,但不像《清話》有系統;他們旨趣原是兩樣的。

因為買這本書,結識了那掌櫃的;他以後給我找了不少便宜的舊書。有一種書,他找不到舊的;便和我說,他們批購新書按七五扣,他願意少賺一扣,按九扣賣給我。我沒有要他這麼辦,但是很感謝他的好意。」



2012年二月

2012年二月上旬逛台北國際書展,買了十一本書和一張唱片,是歷年逛書展買得較少的一次。下旬的十天裡,藉療養機會,認真閱讀了《赫貞江畔讀胡適》、《永遠的情人-46篇藏書札記》、《讀書識小錄》和《回首我們的時代》四本書,也讀出了自己的膚淺與學識的貧乏。很後悔沒有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今省悟已太遲了…..。

所謂療養,朋友戲說我是在「享受疾病和等待死亡」,所謂認真閱讀,就是閉門正襟危坐,翻開書從第一頁第一個字逐字逐句看到最後一頁最後一行,也隨手在紙頁記下幾行字。對我來說,這樣的生活以往罕見,尤其是認真閱讀。

享受和認真,每個人或有不一樣的執着,死亡的來臨卻一樣是無法閃躲的。殊途同歸,該修煉的,當是如何以建康心態在活著時面對死亡。

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才有實在的閱讀感悟和清晰解讀作者風格的能耐。近日閱讀,我瞭解了《讀書識小錄》作者汪成法的閱讀習慣,是「要從頭到尾地讀,那怕是讀來極其無味,也要堅持讀下去」,他也提到錢穆「讀書一向堅持通讀,凡遇一書必從頭到尾讀」(《讀書識小錄》P123)。

《永遠的情人-46篇藏書札記》的作者韓秀的閱讀習慣,是不被書本的序文分心。她說:「我讀書的習慣是從正文的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看完後記或跋文,再來看序文。因為,序文如果寫得貼心,正好可以印證自己的經驗,不然便也可以提供另外一個視角」(《永遠的情人-46篇藏書札記》p172)。

讀了汪成法和韓秀著述,很佩服他們的讀寫功力,尤其汪成法一字一句用心校對五十一本書,將「自己的一孔之見」公開,讓後來的讀者減少錯字猜謎,我真要說:「謝謝了」。

每日讀書不少於六小時的胡適,在《讀書》這篇文章裡提到,讀書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更強調「抄錄備忘、提綱節要、筆記心得、探討研究」。用自己的文字,記錄自己的思想,才是自己的讀書心得(《赫貞江畔讀胡適》P108)。對我而言,讀書的「三到」、「四到」口訣背得爛熟,但平日看書隨意,除了「眼到」快速瀏覽外,其餘都沒有做到。如今的「眼到」,更已是過目即忘,毫無閱讀成績可言….。

二月下旬讀的四本書,讓我初次知道或重溫了胡適的八種著述以及97本文學、文史書刊,和台灣文壇23位作家的才情與著作。

《赫貞江畔讀胡適》作者殷志鵬研究胡適著作,從胡適的《四十自述》開始讀起,繼續閱讀了胡適的《留學日記》、《先秦名學史》、《嘗試集》、《胡適文存》、《書信選》、《英文文存》和《年譜》等八種,將埋首苦讀胡適著作的心得整理出來,從不同角度剖析胡適生平梗概與學術成就,讓我得以藉作者輕鬆文筆所引述的各種資料,增加了對一代文化巨人胡適的印象。尤其今年二月二十四日是胡適逝世50週年紀念日,我讀這本書,可讀得真是時候啊!

汪成法將前後八年時間閱讀五十一本書的「心得」輯印出版《讀書識小錄》,幾乎每一本他都會仔細辨析,挑出謬誤,有些篇章讀來或許感覺無味,卻是造福讀者的。讀完這本書,至少我與作者有三個「同感」(相信一些書友也會有同感):

第一, 大陸出版品的校對太差,錯誤率高,每一本書幾乎多錯字連篇,校對不精。

第二, 老作家的文章頻頻選集出版,各個選本之間的差異不是很大,而且重複的太多。不買,卻是新的版本,也會有一兩篇以前沒有集的文章。

第三, 相同的書名在不同出版社重印,不列出舊版本印行資料,所謂「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失真。

讓我更高興的,《讀書識小錄》作者認真校閱的五十一本書,有三分之二我都買了(尤其是周作人、黃裳書籍的搜集),我的閱讀興趣以及對一些作者、編者的印象,與汪成法相似,差的就是我的閱讀習慣不良。



由於個人甚少觸及翻譯小說,韓秀的《永遠的情人—46篇藏書札記》所介紹的多本翻譯著作,我幾乎都沒讀過,這回閱讀韓秀的介紹,相信了這些書「不受時光流逝的影響,它們是世界上最為睿智的作家們的心血結瞐,絕對動人,絕對值得我們仰慕,值得我們愛一輩子」。她介紹的46本書,有幾本就會進入我的書房了。今後購書,除了量的累積,也將會有質的變化吧。

在最近這段日子裡,更相信韓秀說的了,她說,書真正是永遠的情人,「當我們沒有了財富、沒有了權勢、沒有了青春、沒有了美貌,剩下的只是一身的病痛,這些書籍仍然和我們在一起,給我們無限的慰藉」…….。



2012年三月

2012年三月,沒有到台北逛書店,放空身心在家調養,將自己鎖在室內讓翻動書頁的聲音劃破寂靜。日子過得悠閒,也懶散。

三月仍以按鍵買書為主,電腦就在眼前,滑鼠習慣停留於各類網路書店網站,按鍵讓書掉落購物車已上癮了,沒觸摸過的各型各色的書很快送到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當然,挑選的盡是愛書人買書、藏書和閱讀的故事,看許多同好勤奮買書,有伴壯膽,好像減輕了自己亂買書的罪惡感。

大陸藏書家謝其章嚐過各種形式的買書管道,有朋友去台灣,謝君托他買了一本叫《我的書名就叫書》的書,只是覺得書名起得好。這本爾雅出版的書,我至今還在蒐求中。謝其章一直以「菲飲食、惡衣服、減自奉、買書讀」的古訓為座右銘,「小心翼翼地呵護自己那顆愛書的心」。他「節縮百費」買書,「日月積之」,有一萬冊引以為豪的書刊。他說,今天的一萬冊書刊就是一萬個良師,一萬冊書刊就是一萬個知己。(人生.書.日記-一路走來《日記閒話》P055~058)。

三月,讀完美國女記者艾瑪。拉金的《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她為讀者記錄了緬甸人民在軍政府極權統治下的生活現狀,我抄下書中提到的幾則與閱讀和藏書有關的報導。看到她描述緬甸愛書人的藏書故事,很敬佩緬甸愛書同好在惡劣的閱讀環境裡不放棄求知機會,慶幸自己在台灣能隨心所欲買書藏書。

在緬甸中部的曼德勒城,艾瑪。拉金遇到了二十歲出頭就「從這個世界隱退」,往後四十年每天只待在書房,對外在的世界不聞不問,過著隱士般生活的埃敏。他帶作者到他家樓上放書的地方:「…他的書全放在大皮箱裡,他打開其中一只我瞧個仔細,每本書都用塑膠袋細心包好避免長出白蟻與黴菌,在緬甸潮濕的熱帶氣候下,許多手稿經常因為白蟻與黴菌而損壞。….」(P019)

艾瑪。拉金也在仰光認識一名作家,他曾在永盛監獄專門拘禁異議分子的牢房待過幾年,他告訴艾瑪。拉金,他在獄中成了一座秘密圖書館的管理人。「有些書與雜誌偷偷運抵他的手裡,他利用自己在監獄各處種菜之便,把書埋在土裡,他足足埋了五十本書,而且記得它們的位置。如果犯人想看什麼書,只要告訴他,他就會把書挖出來,偷偷送進那人的牢房裡….」(P153)

艾瑪。拉金又在書中描述,一名年輕的作家告訴她:「走在潘索丹街上,妳會發現緬甸的文學還活得好好的。」潘索丹街還有另一個充滿感情的名稱,叫「街邊大學」,它在仰光第36、37街附近(我年幼時常和朋友逛過)。作者寫道,這條街的書店櫛比鱗次,賣書報雜誌的小販幾乎占滿了每一寸人行道,目光所及之處全是書籍,它們要不是推置在地上,就是擺在臨時的木製書架上;滿是灰塵的古老英文經典、殖民時期的舊報紙、當代緬甸詩集與小說,以及世界各地的小說與非小說類翻譯作品。每月出版的書籍約有一百本,月刊一百種以上,另外週刊也有八十種。顯然,軍政府的鐵腕審查無法澆熄緬甸人閱讀與寫作的熱情。(p130)

艾瑪。拉金注意到,在「班索丹」街有很多勵志書籍翻譯成緬甸文。西方最暢銷的幾本書,在這裡全找得到:《與成功有約》、《心靈雞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以及續集《立志做懶人》。艾瑪。拉金曾聽過一種說法,因為勵志書籍能教導人們讓自己更有力量,因此這些看似無害的書籍其實是瞞天過海地告訴緬甸民眾要掌控權力。她問一名緬甸作家:「這些勵志書籍是否暗示一股寧靜革命正在形成?」他隨即否認:「這種書在哪個國家不紅呢?」她這才發現,有時候人們也會犯了過度解讀的毛病。(P131)

記者出身的艾瑪。拉金觀察入微,對場景的描述細膩周全。



2012年四月

到台北兩趟都沒有逛書店買書,日記裡卻幾乎是天天跑便利商店取書。算一算,這個月有十八天從便利商店取書回家。

就是這樣子買書,或許有點「病態」,但解釋一切已經是多餘的了。

作家雷驤在《生之風景》書中的〈在書店裡〉有這麼一段:「我享有某會員制書店的優待,凡一年內購書總價滿一萬元者,續予九折卡證。最後一次我去換證的時候,店員從電腦敲我去年一年購書額,超過規定基數的好幾倍,為之驚詫。」(p087)。

我沒有金融卡,也不使用,書店的會員卡則有好幾張。前幾年由一次購買三千元或蓋滿十個店章取得會員優待卡,再以一年符合規定購買數額續卡,讓我從宜蘭到台北疲於奔命,擔憂辛苦取得的優待卡被註銷。近來可能競爭激烈吧,有的書店續卡規定沒嚴格執行,似乎可以一卡到底了。

這兩年,我轉往網路書店購書,也取得列為「黃金會員」的優待,雙手不受控制的在電腦鍵盤敲鍵購書,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店員也熟了,常常是書已取回來了,還沒有收到書店e-mail書已到便利商店的通知。

四月購得揚之水著《讀書》十年,她的十年日記預定出版三冊,我買得的是第一冊(1986~1990),還有第二冊(1991~1993),第三冊(1994~1996)待購。稍為瀏覽幾頁,有找到「同好」的驚喜。

她日記裡寫了她不斷買書,也常買各類日記著作,就節錄她在1987年12月裡的幾頁日記,為自己買書壯膽:

十二月九日:星期日聽陳平原介紹隆福寺舊書店,今往,果然有獲。購得《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國風選譯》、《不下帶編,巾籍說》,《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皆降價出售。

在王府井購得《馬蒂斯論藝術》、《日本近現代建築》、《甲行日記》。又喜購得《詩源辨體》,此為「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之一種,叢書近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刊行,然常見於降價書市,不免慨嘆其識者之寡,猶恐因之不獲售而致此業不竟,今見新着問世,自是心喜。

十二月十日:在人民文學門市購得《詩話總龟》。在中華購得《王韜日記》、《李星沅日記》、《楹聯叢話》、《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

十二月十一日:訪張中行先生,商討譯事。

在絨線胡同購得《雨天的書》、《自己的園地》

十二月十八日;在福隆寺購得《方苞集》、在琉璃廠購得《世界文明史(二)》、《希臘瓶畫》、《中國近代史辭典》。

十二月二十五日:收到陳平原寄贈的《近代稗海(五)》,在絨線胡同購得《美學》、《鮑姆加登》、《美的歷險(岡特)》、《朱湘書信一集》、《芝加哥的畢卡索》、《清末民初政情內幕(下)》、《馬克.吐溫幽默小品選》、《庚巳編座贅》。在中華購得《近代中國史事日記》(上、下)。

十二月三十一日:一早直奔琉璃廠,購得《明清民歌時調集(上、下)》、《隋唐史(上、下)》、《名山藏副本》、《思益堂日札》、《義和團運動史事要錄》、《羅伯斯庇爾》。(p168~176)。

這個月還買了揚之水的《采綠小輯》,是她整理《讀書》十年書稿,從個人舊日記裡挑出的完整讀書隨筆。



2012年五月

五月間,三位朋友不約而同,傳來e-mail介紹一本譯著《斷捨離》,在便利商店,也看到一本《每日三分鐘 爽快生活整理術》,先後接觸的書信,提醒我家裡長時間堆積未使用的雜物該整理拋棄了。朋友說,整理吧,「把不恰當的購買慾望、不需要的書報雜誌和不舒適的環境空間更換,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舒適」。

家裡的雜物實在太多。佔據空間最大的,就是不停買進來的書報雜誌,以及影音產品和成群堆疊的喜愛物品收集。因為雜亂無秩序堆置,急需用時它們往往都是「失蹤」的。幾個月前,就知道有日本出版的《斷捨離》這本書了,直到它成為「今日66折」售賣,我都沒有購買興趣。我想,「斷捨離」的道理我懂,但立即脫離對物品的執着,一時還做不到,何況還有一堆書痴榜樣,我買、我收藏的書還是比他人少!

物品收藏常有混亂的慾望與莫名的情感牽扯,蒐集一本書、一張唱片,可能是因為喜愛作者抒情的文筆、歌者磁性的聲音,或因有一筆意外收入,也可能只是單純的想擁有。我已中斷許多「拖累」生活的收藏嗜好了,如今只剩下買書,只想在單調平凡的日子裡,讓收藏過程的驚喜來充實,我情願被收藏捆綁……。

我們因為愛而收藏,希望擁有,也渴望被擁有,而無論那一類東西,都有誇張的收藏者的。五月底,買得一本William.Davics King威廉.戴維斯 金恩著,穆卓芸譯的《收藏無物》,作者是一位大學教授,他曾擁有配偶、房子、兩個小孩、體面的車、可敬的職業、可愛的竉物、親戚微笑的相片、咖啡和咖啡壼、和擺在咖啡桌上關於咖啡的書…,但這套生活收藏終止於中年婚變,他從此開始另一套「無用、無價值、無意義」的物品收藏,進行自我尋找、反省,質疑、懺悔,以收藏來救贖自己,治療失愛的孤獨與焦慮……。

在《收藏無物》書中,作者列出的收藏品,包括廢金屬零件、壞掉的椅子、鄰居的借書證、不認識的人的家族照,鮪魚罐頭標籤、辭典裡剪下來的迷你小圖…..等幾乎毫無世俗價值可言,甚至找不到同好可分享。作者選擇收藏的物品是別人眼中看來毫無價值的,他稱之為收藏「無物」,作者寫道:「我的收藏荒謬又吊詭,雖然仍舊算是收藏,因為它滿足了收藏者普遍具備的補償心態,彌補失去的愛。但我的收藏回應的是另外一個神,我想應該可以稱祂為「不在之神」,是內在的闕如。我喜歡在無能之物中看出潛能,在輕視的死去之物中看見可敬的新生命,在無中看出有。我折服於這樣的神性…」(P78)

五月第319期的《文訊》,剛好也刊登了香港《字花》雜誌編輯鄧小樺書評《收藏無物》,文章標題是〈無物的主體,虛無的愛〉。我感興趣的是文中提到的收藏,在讀小學的數年間,鄧小樺一直收集見到的香港女性名字(只收集兩個字的),在大本紅黑硬紙皮單行簿裡總共抄寫收集了幾千個名字,她寫道:「每當我翻看那紅黑簿子,幼小的心靈裡竟生出一種安定感。是因為人的名字可以讓一個移居異鄉的小女孩感到可以掌握周遭陌生的世界?是因為女性的名字讓我感到被同類包圍而不孤單隔絕?是因為女性名字的用字的溫婉讓人可以對之產生美好想像?」。

我知道有人對罕見姓氏有收集興趣,收集兩個字的香港女性名字,是首次見到,收集「收集癖」的心理,也會是很有趣的…。

五月,有是否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的困擾,確實想過把家中存放多時的物品丟掉,但卻無法將辛苦蒐羅的物品視為垃圾。或許,人從來不曾真正擁有過任何東西,因為死亡會帶走擁有。如此,對收藏物品的整理不必急於一時吧!

五月繼續買書,繼續留下乏善可陳的書之日記。



2012年六月

六月的最後一天,在台北公館若水堂花費1150元買了四本簡體書。原來規劃三個小時逛書店行程,原來預購了傍晚五時四十分的車票返回宜蘭,在四本書放入紙袋,千元大鈔離開口袋後,突然有「不能繼續買下去」的頓悟,趕緊離開書店,不再逛第二家了,趕往火車站換三時五十五分的車次離開台北。

已經不只一次警告自己,書「不能繼續買下去」了。買不完,看不完,書價又不斷攀升,尤其住家早已沒空間堆放,「不要再買書了」。這一回,自書店抽身的頓悟,希望能就此覺醒……..。.

六月的最後一天,買了《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與記述上海、天津、北京三地《中國老畫報》三本書,我搜集這類書刊,出現在眼前,雖然被單冊人民幣60元以上的售價嚇到,最後還是咬牙捧書走近櫃檯。近來簡體書售價,已逐漸向台灣、香港版的書價「看齊」了 。

一直偏愛與書有關的書籍,凡是寫書緣、書趣、書累、書話、書史、書影,以及研究現代出版文化史、期刊史料、民國在大陸時期出版物的相關著述,我有極濃厚的搜集興趣,雖然只是搜集「他人收藏研究成果」的新出版本,可也樂在其中。許許多多無緣親眼目睹的舊書期刊,經由藏家的書寫介紹和書影展示,可作為一種欣賞,也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六月買的《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是大陸「80後」作家韓晗對期刊研究的十二篇論述,出版社介紹是「國內首本關於民國雜誌『失蹤者』的鉤沉性著作」,他針對《潔茜》、《武漢大學文哲季刊》、《新語》、《吶喊(烽火)》等學界鮮少研究的期刊,對創辦人、期刊命運等搜集了不少資料研究,「揭秘民國雜誌圈的文人舊事」, 努力還原「文學與歷史的複雜多變」…。王德威教授認為這本書資料豐富,讓他大開眼界,指出作者「對於這些期刊的研究,應該是有相當的開創意義」。

有關期刊研究的書刊,我搜得有幾本,桌上就擺了一本不久前購買的大象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宋應離編繏的《名刊 名編 名人》(嘿,人民幣69元)。這本書選取了中國現當代有代表性的22家不同類型的刊物《中學生》、《人民文學》、《史學月刊 》、《讀書》、《十月》等作為研究物件。在大陸,現代文學史中的期刊重新受到重視,是這幾年的事,相關研究書刊會陸續出版吧。,

年少在緬甸就喜歡閱讀各種雜誌,開始用心收集是在回臺灣後,搜集創刊號及成套求全的癡心,曾是我每月購書的主要支出。簡體書進口後,收藏有兩萬多本期刊雜誌的大陸藏書家謝其章,以及收集一萬八千多種雜誌創刊號的馮建忠更成了榜樣。我購藏有謝其章的五本書︰《老期刊收藏》、《封面秀》、《創刊號風景》、《創刊號剪影》、《終刊號叢話 》。

六月購買了三本北京、上海、天津三地《中國老畫報》。編者周利成自2000年初,在舊書攤上買到10冊《369畫報》後,就對老畫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收集,研究中國老畫報。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他掃瞄複製近200種畫報潛心研究,選取上海、天津、北京三地中最典型的121種畫報,完成了《北京老畫報》、《上海老畫報》、《天津老畫報》三部書稿,搭配了700幅圖片出版,在比較熟悉的《點石齋畫報》與《良友》畫報之外,它讓我又增加瞭解一百多種中國老畫報。

六月購買張建智的《絕版詩話》和李力夫的《民國雜書小識》,也是作者另闢途徑的研究著述,前者介紹了十五位詩人於《民國時期》的初版詩集,後者是「80後」作家閱讀「被遺忘的書」和「雜書」 的筆記。民國在大陸時期的出版品,還真是一個寶庫,讓人挖取不盡….。

六月購買的書,多是在網路書店選購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