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拖着傷腳買書的一年,買書也逐漸走火入魔了。就讓這一年的每月「書之日記」的「前言」來敘舊….。



2008年1月:

數着大腿骨折傷痛的腳步,迎來2008年。至一月底止,困在室內已有七十餘天,除了必要的復健,扶着助行器走出室外是折磨。醫師說,就學習與疼痛交朋友吧,我不再奢求能如往常健步如飛了。

在舊曆歲末年尾,整理清掃是習俗,我任意堆放的書報雜誌,此時總會引來家人怨言。原以為再買一兩個書櫃,就可將堆放於各角落的書整理上架,但住家已沒有書櫃能容身的地方。看着新舊書報雜誌「淤積」成災,找不到「疏濬」對策,對自己骨折意外也就不再怨歎。

也許,骨折是一種懲罰、一次提醒:「不給你有逛書店搬書的機會了」,我能知所警惕麼?

在人生剩餘的歲月裡,戒除買書、藏書嗜好是殘酷的。我不會讓逛書店成為過去的回憶,今天步伐慢了,明天追上來。

這個月,雖然未能逛書店選書,雖然不習慣網路購書,我還是從網路購進了幾本書,挑的依舊是文史書話、隨筆札記,以舊書較多,新出版的書,待日後能正常多走幾步時,再到書店挑選吧!



2008年2月:

二月四日立春過後從天而降的雨水,是春天的女神灑落的,會結冰的冬雨躲往高山叢林裡了。綿綿的春雨似乎讓自己多了一個不想外出的理由,但這理由顯得多餘。

誰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已經過了一百天了,骨折傷腿還是無力跨出步伐,助行器無法離手,沒有惱人的春雨阻攔,我仍受困。

二月,開始認真逛網路書店,雖然沒有書店現場觸摸的實在,選書的功力也不足,但省了舟車勞累,享受便利,也是一樂。二月就從網路書店裡,找到若干早期錯過、漏失的書,一些專題收藏的也尋求補實。

往年在職場時,曾有很長的時間,因為一些事的刺激,不再相信讀書有用,在觥籌交錯的日子裡,我中止了閱讀旅程。如今退休換了生活軌道,有了醒悟,急着要把先前浪費的閱讀時光找回來,要讓餘生有更多的書陪伴喜悅度過。

我不知道自己未來的人生旅途還能走多遠?相信有書為伴,路不會寂寞難行。

二月農曆過年,仍然關在家裡瀏覽網站,看到許多人暢談過去一年閱讀成績。2007年,我認真閱讀的書寥寥無幾,隨筆小品倒是隨意翻閱不少。書房裡,買回來擱置的書繼續增加了,買書不看不再內疚自責,能寬恕自己的,是對書的愛戀回心轉意,高興自己重新拾回購書的樂趣,掌握自己的閱讀方向。

二月,受傷的腳雖未能踏進台北國際書展會場,想買的書還是經由網路「宅配」到家,選的,仍是「書話」、「日記」類居多…….



2008年3月:

2008年三月的台灣是激情的,總統選舉結束後,太陽跟着暖和起來,沒有人記得冬天了。但我仍在「冬眠」,受傷的腿癒合緩慢,依然困於室內。已經四個月沒有踏進書店,只能敲着冰冷的鍵盤上網購書,等待便利商店取書的通知,日子重複着無奈。

春末,天色開始亮得早了,白晝慢慢拉長,黑夜開始縮短。三月購進的書依舊「文學」,仍然「書話」、「書簡」,一些早年漏買的書,因為大陸出版社重印,也讓我有尋回的機會。

這個月,就買了2007年4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正編選的《魯迅書話》。這本《魯迅書話》,原是朱正應海南出版社約請編選的。出書十年,市面早已售罄,2007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重印,朱正曾請責任編輯劉坊依據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仔細校了一遍。

「書話」之名,有人認為是由中國古代的「詩話」、「詞話」演化而來,許多人就讀過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廈門大學教授謝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料中的「版本」」與「書話」》中指出,唐弢是「最早對書話這種形式有自覺意識並努力實踐的作者」,「書話這種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獨特形式,是唐弢開創的」。唐弢於1962年出版一本以《書話》為名的著作之後,以「書話」為題的著作就如雨後春筍冒出。

1996年,北京出版社曾出版一套姜德明主編的「現代書話叢書」,在這套叢書序言中,姜德明曾提到,1937年10月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前後,作家阿英曾寫過一組「魯迅書話」,但他認為不能因此就斷定最早以「書話」為題書寫的就是阿英。我搜尋到1948年10月19日的文匯報,曾重刊了阿英最早在上海報紙刊登的「魯迅書話」,阿英記述了魯迅《摩羅詩力說》、《域外小說集》、《阿Q正傳》等版本變化情況。

目前我手中擁有朱正編的《魯迅書話》厚562頁,林賢治編注的《魯迅:刀邊書話》280頁,前者選入文章多,後者則編注用心,並附有書影,我尚未購得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書話》據說近四百頁,就不知道內容如何了。

前幾年,大陸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原版珍藏」系列,將三十年代文學名著珍貴版本,以原版原貌的形式提供喜好文學者珍藏,我曾選購了蕭紅著的《呼蘭河傳》等兩三本,後來因為感覺影印的「原版」模糊,也是自欺欺人而中止購買。但三月我續購了兩本,一本是蕭紅的《商市街》(以「吟悄」筆名出版),一本是梁遇春的《香醪集》。蕭紅的散文創作獲得高度評價,她那些個性獨具的作品魅力,征服不少讀者,梁遇春的小品散發着英式風味,文字有濃濃的個性化的人生情調,我欣賞兩人的文字。

蕭紅與梁遇春都在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梁遇春因猩紅熱病逝於1932年,年僅26歲,蕭紅則於1942年1月在貧困中因肺結核病逝香港,年僅31歲。蕭紅曾寫道:「快樂的人們不問四季總是快樂的,哀哭的人們不問四季總是哀哭!」,梁遇春也曾說:「人如在青年期死去,在他人記憶裡就永遠是年輕的」。

要怎樣選擇過一生?各人有各人的智慧吧,我只知道,在生死場裡,現在的我已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選擇了?

三月也買了兩部「尺牘」,一本是《中國尺牘文學史》,一本是《歷代名人尺牘分類選粹》。尺牘,就是信札、書信,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寫詩,也常寫信,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在科技通訊產品已取代文字書信功能的今天,用紙筆寫信的人少了,紙信即將「絕後」。這幾年購書,已將「書簡」列入選項。如今讀古人尺牘,悠悠人生的卿卿我我、恩恩怨怨,盡入眼裡,一尺墨汁猶未乾…..



2008年4月:

2008年四月,骨折傷腿疼痛仍糾纏,還是逛不了書店,只有繼續上網購書,不知不覺購得二十本書。

感謝書友金牌探員whisly的通知,1996、1997年姜德明主編的書話系列,除了缺一本《唐弢書話》,已經補齊了。這套書,原來零星購買了幾本,這兩年一直想購齊,能在熱心的whisly協助下達成,四月真溫暖。

四月,繼續購買「秀威」的「世紀影像叢書」,對「秀威」的封面設計和主編用心推介兩岸學者的研究好感,雖然對書價考量再三,還是列入蒐集。

一直敬佩許多人搜集、考證、研究、整理、分析史料的恆心,翻閱了秀威出版的《魯迅日記箋釋一九二五年》,真佩服作者董大中對魯迅日記進行「微觀解讀」,能自「極簡單的流水賬裡剔出有意味的骨和肉來」,例如對許廣平與魯迅通訊的寄信收信時間,以及魯迅對許廣平以「兄」相稱..…的「疏證」,一般人可能就沒有耐心了。

這本厚422頁的《魯迅日記箋釋一九二五年》,作者自序多達36頁,也是少見。作者的細心,讓魯迅1925年的日記「活了起來」,使一些事件「眉目清楚」,恢復了日記主人的生活「原形」….。

四月,讀了秀威版的姚錫佩在《一代漂泊文人》一書中講述被文學史家忽視的徐訏之後,想到今年是徐訏的百年冥誕,他的書陪伴我成長,喜歡他書寫充滿浪漫、神秘氛圍的愛情故事,看他的書,彷彿也能滲透人生哲理,對內心世界有了頓悟。徐訏著作裡有幾位主角最後以覺悟出家為歸宿,近年自己也有萬事皆空的心境,澈悟的時間也許近了。

四月在網站讀到大陸愛書人文泉清的一篇短文,他提到了個人藏書方向的幾個時期,分別是:

一 文學時期(散文、詩詞、小說為主);

二 解放初期(五十年代出版物為主);

三 書話時期(包括西諦、黃裳、姜德明等名家著作為主);

四 版本時期(版本目錄為主,輔助簽名本、毛邊本等等,已略有規模);

五 裝幀設計(以精美封面設計、內文插圖為重點,設計上還是以五十年代風格為佳);

六 線裝古籍(乙酉、丙戌年間以古籍為重點,雖無精刊善本,亦增長不少見識);

七 地方文獻(鄉邦資料、簽名本、油印本等等)

我的藏書也脫離不了這幾個方向,繁簡兼顧,但對線裝古籍及簽名本欲望不高,目前對書話、書簡、日記等有興趣。

木石文坊在四月傳來兩次書訊,雖然挑選購書,却以「家計」為重,臨時煞車,「保留配額」至五月購買。



2008年5月:

2008年五月,緬甸南方受熱帶氣旋「納吉斯」蹂躪,大陸四川遭遇重大地震災難,成千上萬的活體剎那間滅亡消失,未能循序走完人生旅程的人們相擁愛、恨、痴、苦沉沒水中,埋入地下,不知何處招魂……

在緬甸仰光的家人親友平安。除了花費修繕受損的房舍費用,佛國子民已習慣忍受缺水停電、食品短缺、通貨膨脹及獨裁統治。

緬甸軍政府統治逼近半世己了。早年曾看過一篇「尼溫與緬甸」的報導,是美國新聞周刊中國及東南亞主任羅伯。卡爾。麥克卡布寫的。1966年的這篇報導提到,軍人尼溫執政後「想走自己的路」。「他們不想從任何人那裡得到忠告。在預見的將來,他們會繼續這樣搖搖晃晃地走下去。這是一種不愉快的安定………」。

這篇報導引述在緬甸流傳的釋迦佛故事:「在釋迦佛某一次的下凡中,他變成了一條魚,有一天,在海中游泛時,他和另一條魚被人用網打起,他的同伴因掙扎被亂棒敲死。但是釋迦佛觀察到這條船有漏,於是安靜地躺着,瞬息間,風暴突起,漁船沉了,釋迦佛恢復了自由身」。

這種譬喻是很明顯的。報導最後引述一位緬甸人的話:「我們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個民族,而且我們相信今天並不是永恆。」當然,目前,一場解脫的風暴仍非常遙遠。

五月二十八日的路透社中文網站也有一篇「緬甸電影業為颶風編織神話」的報導提到:「迷信深深植根於佛教主導的緬甸,從最高領袖丹瑞到仰光市場上的攤販都依賴占卜者和占星家的告誡來規劃生活。」

這篇報導說:「在仰光計程車司機的口中,納吉斯風暴已經被編成神話。他們稱颶風可能源於神明對軍政府46年的統治感到不滿。颶風已經造成13、4萬人死亡和失蹤,另有240萬人受災。」

期盼神明護佑善良的佛國子民。

五月,受傷的腳依賴拐杖,勉強逛了住家附近的書展和誠品宜蘭店,很快地得到「不宜遠行」的勸告。擔憂從此需與拐杖「長相左右」。已有半年的時間悶在室內,不但腹部悶出一堆肉,也逛網路書店上癮了。無控制的購書支出,讓枕邊人惡夢連連…..

五月在網站購買了《王子霖古籍版本學文集》三本,也買了嚴耕望的《治史三書》和杜松柏的《國學治學方法》簡體版。這幾本書是「關於書的書」,也可視為「書話」書,是必要買的。三民書局五月初在宜蘭縣文化中心辦書展,也讓我有選、補購「三民叢刊」的機會,而木石文坊要搬家,書價有折扣優待,遺憾未能到場選購,只有開書單請女兒幫忙了….。

五月購得的《王子霖古籍版本學文集》三本,作者王子霖(1896~1980)是北京琉璃廠學徒,刻苦自學,集數十年古書版本鑒定經驗,成為行家。他的孫女王書燕歷經三十餘年的時間整理他的遺作編纂出版(第一冊古籍版本學、第二冊籍古籍善本經眼錄,第三冊日記、信札及其他),此書「內容扎實,遠非大學版本目錄、校勘學教授細眼所能寫出(史樹清:文集總序)」

王子霖在1896年農曆五月河北省連續七天不間斷的暴雨中誕生,就以「連雨」為名,後改名為「王雨」,號「子霖」。他幼年失學,14歲就到北京琉璃廠「鑒古堂」當學徒學習版本知識,博聞強記,勤奮好學,隨時做筆記、記日記,為專家學者提供悉心周到的古籍舊書服務。

王子霖曾為梁啟超選購了一批又一批的書,很快就成為梁啟超飲冰室的座上客,19歲並在梁啟超的贊助下開設了「藻玉堂書店」,為保存古籍善本之事業奮鬥。鄭振鐸逛琉璃廠舊舖時,藻玉堂是鄭先生的首選,王子霖也為鄭搜集、提供文學的珍本、古代木刻、石刻、繪畫資料,為鄭振鐸的《插本中國文學史》充實豐富內容…..。他更常與林琴南、羅振玉、傅斯年….等文人名士交遊唱和,切磋砥礪。

五月購書,對書寫「文學」、「文人」的書興趣不減,自古文人多風流,緣在紅塵,舊痕新影,總有故事....。



2008年6月:

2008年六月,左腿骨折傷痛折磨已七個多月了,雖然學着和「疼痛」交「朋友」,却不甘心被「朋友」絆困在夏天悶熱的室內,多了鬱悶煩躁,看着雜亂堆置的書牆,也不知所措。六月,繼續拖着傷腳殘步,健步如飛已成痴想,唯有讓自己試着「面對它?接受它?」…..。

六月裡閱讀的情緒低落,僅只零星翻閱隨筆文章,看完很快就忘,長篇的僅看了二、三十頁就擱下。天熱、腳傷,依舊沒逛書店,繼續上網購書。省錢,選的盡是簡體書,但簡體書已向四、五十元以上的高價位躍進,人民幣二十元以下的書價少見了。

對「談書」的「書話」書始終興趣不減。六月,買了《漫步舊書林》和《書聲夢影錄》兩本「書話」。近年來,大陸出版的「書話」作品層出不窮,可也稍嫌浮濫,「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的「氣息」淡了,少了。不過,今年三月出版的翁長松著、售價人民幣58元的「漫步舊書林」,書寫1877~1949年晚清至民國年間出版的一百二十餘本舊版書,分「史學、國學」、「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三輯,資料豐富,內容紮實,有閱讀收藏「書話」嗜好的書友,不要錯過。

六月買了四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大學者隨筆書系」,其中《沈從文隨筆 生之記錄》,與2005年7月京華出版社出版的「感悟名家經典散文」書系《沈從文 生之記錄》同名。原以為自己重複購買,還好,兩者份量不同。

北大出版的《沈從文隨筆 生之記錄》263頁,32篇文章,京華出版的《沈從文 生之記錄》300頁,54篇文章,兩本書收輯文章相同者有12篇,很奇怪不同的編者會選擇同一篇文章做書名。

早年我從中學課本裡讀過幾位中國三十年代作家作品,但課本似乎未曾選用沈從文的文章,我回到台灣後,在禁書年代裡才自地下書攤接觸到沈從文的作品。不過,早年在緬甸時就曾聽過嚴俊主唱電影「翠翠」插曲「妳真美」,至今我還會啍唱:「搖船的故娘妳真美,茶峒啊找不到第二位……」。「翠翠」改編自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是林黛銀幕的處女作,很可惜這部部影片不知所終。而「小耳朵」剛在台灣盛行時,也曾從日本NHK看到大陸製作的影片「翠翠」,沈從文的書從此先後上了我的書架。

六月在網路書店看到了一本售價人民幣50元、書店只列出書名和作者名字、沒有內容簡介的《書街》,因為以「書街」為名,直覺就認定是介紹書店林立的街道的著作,喜歡逛書店,人到不了現場,『望「圖」止渴』也好,也就購買了。這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汪耀華主編、16開本的「書街」,果然是介紹上海福州路及其周邊區域「文化街長巷」,此書以圖為主,文字敘述不多,圖文內容編排設計,我比較無法接受,但見仁見智吧。

上海福州路(俗稱「四馬路」)作為「文化街」,肇始於1861年墨海書店遷入,它的興旺緣自1916年中華書局總店興建之後,大東書局、世界書局、開明書店、正中書局、北新書店、生活書店….等先後遷入建立總店或發行刊物,成為上海乃至中國的「出版第一街」。1937年,福州路及周邊區域有新舊書店300多家,1949年初,福州路及周邊區域有144家書店…. 。有着眾多書店、報館、紙張筆墨店、箋扇書畫店、文具食品店的上海福州路及其周邊區域被稱作福州路「文化街」,體現的是幾代人的努力、歷史定格。

六月購書少了,只有16本,



2008年7月:

2008年七月,「卡玟基」與「鳳凰」颱風為台灣帶來豪雨災害,對每年夏秋季節來自太平洋不友善的訪客,台灣居民是熟識的,持續的天災人禍故事也耳熟。近年來,台灣許多縣市在暑假紛紛推出「戲水節」活動,却治水疏懶。世風不古,如今是「風聲、雨聲、口水聲」聲聲刺耳。七月,遵循英國小說家毛姆之言,多看了幾頁書,也多買了幾本書,以閱讀「來進行心理避難」。

七月下旬,看到一則大陸「國民圖書閱讀率止住連續下滑趨勢」報導,而「中國圖書館學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在今年四月編輯出版「中國閱讀報告」一套三冊,分別是《耕讀傳家》、《書香社會》和《愛書人的世界》,我購買到其中一冊《愛書人的世界》。編著者在序言中也提到一項統計,即被調查人員(受訪者)去圖書館的比率不斷增長,1998年第一次調查時走進圖書館的僅有百分之一左右,現在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五…..。

近年來,海峽兩岸各界積極開展國民閱讀促進活動,大陸人力資源豐富,搞得有聲有色,諸如蘇州市有「閱讀節」,東莞市有「讀書節」,以及藏書家的評介和推薦書目….。在台灣,為提昇閱讀風氣,文建會與農委會合作,自今年八月二日起推出「好山好水讀好書」活動,邀請作家為民眾導讀好書。兩岸有心人關注全民閱讀,為營建書香社會的努力,讓人感動。

七月還是未能逛台北書店,依舊是網路購書。七月底在宜蘭市市場再度遇上30元特價書攤,已有八個多月未逛過這類書攤,這回見着了,挑了幾本售價80元的精裝本,其中《古籍善本》一書訂價新台幣500元,幾年前就想買了,但高價讓我縮手,今以80元就能購得,自是高興。

《古籍善本》作者陳先行,任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上海大學兼任教授,這本書透過兩百七十多張古籍刻本與寫本的精彩圖片,輔以鮮為人知的書林軼事,作者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既話書、話藏書,也話藏書家,我蒐集「書話」書,特價買到這本書,也就有「賺」到了的喜悅。

七月裡首次讀到這則故事:據說,猶太民族的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在「聖經」上滴一點蜂蜜,讓自己的孩子去吻,使他從小就知道書本是甜蜜的(《愛書人的世界》p7),我未曾在書本上滴蜂蜜,我喜歡帶孩子逛書店,家中堆置如山的書讓孩子習慣了親近書,七月下旬香港有書展,女兒和她的男友自助旅遊逛香港書展,待她從香港回來,我的書架又會增幾本書了。



2008年8月:

2008年八月,托「爸爸節」之福,妻和女兒送誠品讀書禮券賀節,也載我到台北,放我獨自逛逛闊別八個多月的書店,遇上木石喬遷、秋水堂和問津堂精簡營業門面折扣優待….,這個月購書,破了今年單月購書紀錄。

2008年八月,買書52本,另買了《文訊》、《聯合文學》和《經典》三本雜誌,還有三本網路訂購的書尚未寄達。算起來,這個月平均一天購書兩本,數目讓我心驚也心虛。心驚的是在不景氣的年代,自己還如此揮霍,而書買了堆放家裡侵佔空間,沒認真讀幾本,怎能不心虛?不由得懷疑自己無法克制的購書行徑是否病態?也努力要為家裡的藏書找個意義!

我在北京三聯書店今年五月出版的《藏書的樂趣》裡,讀到關於藏書的諸多敘述,我很喜歡這一句:「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收藏」(p19)。最近三聯書店推出「新書話」,發行外國著述的「談書的書」譯本,包括有《藏書的樂趣》、《失落的書》、《無人讀過的書》….等多種,從「書話」到「新書話」,中外「談書的書」層出不窮,世上也多的是購書藏書上癮的「愛書人」,我很容易找到寬恕自己瘋狂購書的理由的….。

朋友曾轉寄一篇短文:「年長了,更有資格善待自己」,提到外國一位已九十六歲的老太太換假牙,他的子女希望母親有較好的牙齒享受食物的美味,沒有想過這口假牙用多久的問題,只想著就是要給老媽媽好的生活品質。是的,年長了更有資格善待自己。人生有限,想做什麼就去做,我想買書就買,為自己的興趣擴充藏書,不會錯吧?當然,這也得靠妻和女兒的「贊助」支持!

近日也看到大陸愛書人文泉清在個人網站寫的一篇文章,他「為了自己一直以來所追求和嚮往的藏書與寫作之夢」,決定離開北京「走遍中國去淘書」,並已展開行程到了貴州。他認為用一年的時間走遍中國,「以我的文字記錄下自己的行程,用我的收穫記錄下淘書的情趣,用我的眼睛尋覓人世間的真善美。那麼一年的收穫與經歷、回味與追憶都將是我一生寶貴的財富…..」。

我所追求和嚮往的不也一樣麼?但勇氣不足,信心不夠!和諸多愛書人相比,我是殿後的,還有待「加強」呢!



2008年9月:

2008年九月,在一個起早的早晨裡迎接了秋的來臨,走在冷清的街道,幾片枯黃的落葉撲面,穿過髮際的風是冷的,提醒我該加一件薄外套了。住家附近遭秋風掃落的欖仁葉,無聊地在地面飛舞,已經沒人理睬它們,曾經守在欖仁樹下撿拾落葉烹煮飲用的人們,不知又聽信了什麼藥方,不留情的拋棄欖仁葉。

九月,颱風接踵而來,刮傷了中秋賞月情趣,也讓一些人儲蓄的憂鬱溢出,突然收拾笑容。在這容易傷感懷舊的季節,對曾經陪伴我成長的老作家和老讀本有了思念,也動了蒐集老作家早期出版著作的念頭。這一動念,很擔憂會猶如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

九月購書,就選了一些「舊書」,希望能讓模糊的記憶回返,對早年勤於筆耕的老作家增進瞭解,早年的作家不少以稿酬維生,作品多產:孟瑤有七十九部作品,墨人也有六十餘部…。如今老作家早期出版的作品和資料蒐集困難,近日使用Google搜尋作家孟瑤的資料,出現的卻盡是藝人孟瑤的,「集戲劇小說學術於一身的作家孟瑤」的相關資料寥寥無幾…..!

九月逛了在宜蘭文化局展出的悅讀書展和台北世貿三館的兩岸書展,規模都不大,沒讓荷包大失血。這個月購書二十餘本,對購書藏書依然執迷不悟:佔有、喜愛、偏執、荒謬,自得其樂的收藏動機,外人難理解。近日曾在網站閱覽一位大陸愛書人單月購書七十本紀錄,在所購的七十本書中,幾乎有一半我也在台灣的簡體書店購買了,同好還真不少….。但個人心底明白,自己有心買書卻讀書無力,閱覽或多卻胸中無主,只是書牆內微不足道的囚犯罷了。

九月購書,在世貿三館買到中國音樂界泰斗李凌和音樂學家薛范編選的《中國名歌經典》三冊,也買了一本單冊厚達823頁的《季羡林序跋集》,個人偏愛的有關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論述也選了幾本。

九月購買的「名歌經典」共出版六冊,中國和外國音樂作品各三冊,但我僅選購了中國作品卷(已後悔未將外國作品三卷同時購入),它提供了中國自古至今各個時期、各種形式、各種風格、各種曲趣的優秀歌篇,每一首歌曲後都附有長短不一的文字說明,介紹歌曲的創作過程、演出、流傳以及詞曲作者的簡歷,影視歌曲、歌劇和音樂劇選,還附有劇情的梗概。這些文字資料,也算是另類體裁的中國音樂史話了。而主編李凌喜歡編輯歌集,在2003年病逝前為這套「名歌經典」留下一篇「前言」,曾寫道在1941年他流亡到緬甸仰光,出過一本《聶耳歌曲選集》,抗戰勝利後也曾到台灣,還出了《中蘇新曲》,當然,這本歌集是遭封殺的……。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研究領域廣,學術造詣深,學術成果豐富,《季羡林序跋集》收集匯編他幾十年來所寫的全部序言,內容豐富,分為文學篇、語言篇、宗教篇、歷史篇、文化篇、藝術篇、人物篇、人生漫談篇、中印文化關係篇和中外文化交流篇等,文章既有他的散文特色,又是一篇篇很好的論文,蒐集「談書的書」,此書不可缺啊!

九月也買了黃修己著《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第二版)》,和黃修己、劉衛國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因為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論述、編著出版品有強烈興趣,從早期地下書攤的翻印盗版書到近年的簡體版,購藏了多本,這類書大陸出版太多了,不可能蒐求得全的,購藏應該適可而止。



2008年10月:

2008年十月的最後一天,吳君帶來一本《百年毛邊書刊鑒藏錄》,是半個月前拜託吳君購買的。這本今年八月出版的新書,我在台灣簡體書店網站看到時,已無庫存,台北逛書店也未找到,吳君自大陸網站購得。

在台灣,隨着購閱簡體書族群的逐漸成長,現在購買簡體書也要看機緣了。以三、五千本的初版數量行銷海內外,進入台灣圖書市場的寥寥無幾,合意的,稍不留神,書店已無庫存,尋尋覓覓得費一番功夫。《百年毛邊書刊鑒藏錄》也許台灣的書店還能找到,現在就已拿在手上的喜悅,真讓一天的生活輕鬆度過。

「毛邊書」是一種裝幀型式特殊的書籍,數量極少。是印就的書蕊經過折頁、訂書、包本等工序流程後,三邊不裁切保持着折叠原狀的書,也就是不切裁書口的書。大陸有不少人喜愛搜集「毛邊書」,並以「毛邊黨」人自許,稱魯迅是「毛邊黨」始祖,藏書家唐弢收藏的「毛邊書」就有一千一百三十二種。「毛邊書」在大陸曾有一段間完全絕跡,至1980年才「復出」,它的「樸拙美、原始美和野性之美」讓不少愛書人着迷。

《百年毛邊書刊鑒藏錄》作者沈文冲是資深電視台記者,也是江蘇省十大藏書家。2006年12月他曾編撰《毛邊書情調》,搜集七十餘篇談論「毛邊書」的文章,是『近百年來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而全面的關於毛邊書刊的資料書,具有「毛邊小百科」的性質,它既有存史的意義,又有實用的價值…』書後並附有「中國百年毛邊書刊知見錄,開列448種毛邊書刊」(《毛邊書情調》179頁)。這本《百年毛邊書刊鑒藏錄》以圖以文介紹270多種作者收藏的毛邊書,書後另附有孟陽匯輯的「中國百年毛邊書刊版本知見書目」一千六百多種…..。

十月還買了一本范伯群教授著《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2000年4月他曾主編出版130多萬字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上)(下)《,2001退休後,以七十歲的高齡「繼續從原始資料的深挖做起,在此基礎上醞釀新論點,構想新格局….」以五年多的時間又完成了「資料更充實、論點更深化、歷史脈絡理得更為清晰…(賈植芳「序」)」的《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書中豐富的圖像資料重現幾近淹沒的通俗文學作家作品的原貌….。

在緬甸的年少歲月裡,因為曾在書店工作,我曾翻閱過馮玉奇的《罪》、《歸》以及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等鴛鴦蝴蝶派小說,回台灣後還因「思舊」而蒐集研究鴛鴦蝴蝶派小說的著作,范伯群教授經過一番刻苦努力,讓原遭學界鄙視的通俗文學獲得重新評價,他苦苦耕耘的精神讓人欽佩,更值得效法。

大陸一些從事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精神的確可敬,看起來瑣碎的、細小的、沒有意義的工作都有人肯花費時間。十月購買的書,李皖著《民謠流域》和胡志立編著的《郵票再現中國歷史上的今天》,也是頗費心力的著作。我曾沈迷於民謠和郵票的蒐集,但僅當作生活情趣的調劑,毫無「研究進取」心,只能羡慕他人的研究成果,也只有以「人各有志」來掩飾自己的無能了。

十月僅到台北一次,購書六本,其餘皆購自網路書店。



2008年11月:

2008年十一月沒上台北,宜蘭誠品書店搬遷尚未開張,常逛的書店也因骨折糾纏行動不便止歩,幾乎都是上網購書,一個月內購買了二十七本書和三本雜誌。人在家中坐,書從網路來,平均每日一書入門,也是「樂活」。

在吳君的協助下,幾本訪求已久的書十一月由對岸郵寄到手中,喜笑顏開。曾經托友人到大陸三次尋購未得的陳左高的《中國日記史略》也入手了,河南大學出版社今年一月出版范軍編撰的《中國出版文化史研究書錄》,看了書評後,也急着自對岸網購到手,書內登錄的「書錄」又成為蒐求目標。

因為視力、腦力和體力的退化、老化,近年閱讀以短篇章居多。十一月曾稍為整理書房,藏書看出個人閱讀興趣始終未變,仍然以文史類為主,對書話、書簡、日記及文學研究與回憶錄等書刊的蒐羅,隨着簡體書的進口,收藏更豐富,這些年,只是減少購買閱讀小說罷了。

這幾年,簡體書開拓了購書閱讀領域,居家積書日愈侵擾家人活動空間,在不景氣的時日,已有減緩購書的打算。十一月,雖約束自己不到台北逛書店,書還是走網路進門,既然書癮難戒,也罷,面臨「讀日無多」的餘年,放任自己又何妨…..….。

這個月最高興的,莫過於購買到陳左高著《中國日記史略》」,是1990年10月出版,我四年前才從大陸網站看到,之後尋尋覓覓,在台灣買到了陳左高編著的另兩本:《古代日記選注》和《歷代日記叢談》,對《中國日記史略》一書則從台灣到大陸不斷蒐求,終算不負苦心人。

陳左高是撰寫中國日記發展史的第一人,先後發表日記學論文二百多篇,在日記研究領域有非凡貢獻。對於中國日記的起源,陳左高在書中依據清代學者的論證,指出約有三種起源說,即起源於西漢、推溯於東漢、肇始於唐代。據說陳左高後來找到新資料,確認日記起源可推前至二千年前的西漢,他曾在報章撰文闡述,也在《中國日記史略》修訂時一併補充。不過,我到手的是初版本,對於日記起源仍然是三種說法同時並列。看來,還得訪求修訂本了。

這個月底,買了一本陳芳明教授的新書《昨夜雪深幾許》,是一本讓我感動的書。書中記述二十位在他彎曲的生命旅路中帶來各種召喚和隱喻的啟蒙者與夥伴,包括牽引他從歷史換軌走到文學的齊邦媛、寬容接受他不同書寫嘗試的隱地,此生最可敬的論敵陳映真、開啟文學神秘暗示的余光中……..

陳芳明在「遺忘全面統治之前」的年歲裡,以「自認最恰當的形式來追憶」二十位人物的形象。其中記述與陳映真一路碰撞摩擦的記憶讓我好奇。他與陳映真「各自懷抱的夢」是「分歧」的,陳芳明很難忘記陳映真在他靈魂深處「劃下的斤斧鑿痕」,而「如果不是為了自私,則論戰造成的傷害都無需表示抱歉,何況兩人都擁有一個押錯的夢……」。

陳芳明敬佩陳映真堅守自己的信仰與追求,早年的論戰不影響他對陳映真小說藝術成就的承認。他寫道:「在我知識累積精進的道路,總是隱隱感覺有一位競逐的對手相互頡頡追趕。至少我確信,還有一位認真的讀者嚴肅閱讀我的文字。縱然他站在我的對立面,但在這個荒廢且荒涼的思想世界,似乎兩人之間已建立一種特殊的無法定義的感情。是朋友或敵人,都必須付出同等分量的感情」

他的記憶,經過書寫後,從此獲得昇華。「所有的詛咒化為祝福,一切的傷害鑄為勳章,而領受過的喜悅也變成永恆」。



2008年12月:

2008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氣象局預測蘭陽平原是又濕又冷的天氣,在陰鬱的日子裡,懷舊、傷感、失落、悔恨的情緒飄浮。撕去最後一頁日曆,消逝的2008年再也追不回了。

我已習慣憂傷在生命的秩序裡迴旋,激不起迎新送舊的熱情。

十二月,收到書友黃思存君自香港寄來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的《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因為在部落格看到我喜愛徐訏的作品,思存君留言要寄書給我,雖然是陌生客,能得到一本蒐求已久的舊書,我毫不遲疑回復「樂意接受」,書很快就寄來了。

近兩年來,相同嗜好得與幾位書友結緣,獲益不少。因為寫了我喜愛徐訏的作品,書友pk2君寄來了1952年香港夜窗書出版的徐訏舊書《野花》,whisly君也告知「舊香居」有我待補缺的《徐訏全集》第八冊,未署名的書友也推荐我觀賞徐訏名作《江湖行》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署名「老頭兒」的書友也留言對徐訏生平處境抒發己見,思存君更寄來吳義勤著的《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又,coolchet與kula君不時通報新書書訊或拍賣珍品消息,東山君還捎來讓我思鄉的話語「..我故家檳榔嶼坐船上去就是貴府,您放一片葉子估計也可以漂流到我家。..」……書友的真摯和熱忱,讓我感動不已,真感謝書友讓我不斷打開閱讀之窗….。

十二月,遷新址的誠品宜蘭店開幕,舊址被宜蘭另一家書店承租辦書展,兩處都去逛了,也去了一趟台北,購書支出隨着逛書店次數的增多而增加!

歲末年終,又到了家戶除舊佈新、清理住家環境的時候,我開始為保護藏書「情緒繃緊」,深怕那天不留意,牆角的書會被家人當成「資源回收品」清掉。現在,家人對我一年來持續購進的書妨礙空間已怨聲四起了,年年此時,我四處堆放的書真惹人怨恨。

這個月,就購進一本選用宗璞女士所寫的《恨書》為書名的「書話」書。宗璞女士所以「恨書」,就是因為老父的書佔用了住家空間,「書都把人擠得沒地方了」,老舊書櫃的櫃門隨時會掉下來,讓家人提心吊膽,她有過敏病,不能接觸久置積塵的書,更有遺憾的事:在滿眼舊書的住所中,常常發現有想讀的或特別珍愛的書剛取出來擱在一旁,轉身又找不到了,「還不如沒有這些書」……」(老僧編《恨書》p22~24)

除了早年學校的數理化課本令我憎恨,我不會恨書的。隨緣買書,隨意看書的生活方式已經一成不變。書籍是一切知識的泉源,可以幫助接觸它的人運用無數心靈的眼晴觀察生活世界。這世界,恨書的人應該不會太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j6ldj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